年内128家高精尖企业A股IPO 募资逾1780亿元
栏目:业界动态
发布时间:2020-08-11
浏览量: 1512
随着资本市场深化改革的推进,资本市场对科技企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越来越多的高精尖企业登陆资本市场。据《证券日报》记者统计,截至8月10日,年内128家高精尖企业实现IPO,首发募资合计1780.33亿元,高精尖企业IPO数量和募资金额在年内A股IPO中占比均超七成。
市场人士认为,高精尖企业是打通经济“内循环”的关键力量。资本市场进行的一系列改革,主要是为了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升级。高精尖企业IPO募资占比较高,说明资本市场资源更多倾向了高精尖产业。“高精尖企业属于技术密集型、创新驱动的企业,在初创期抗风险能力相对弱,但是具有较好的成长性。这类企业的研发投入较大,而且初期回报小或者没有回报,但一旦成果转化成功,一定时期内在某个赛道上可以形成技术壁垒,盈利能力也是非常强的。”中钢经济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胡麒牧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2018年,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等印发《北京市十大高精尖产业登记指导目录(2018年版)》,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等10个行业大类被纳入,进一步细分的行业小类则多达210个。《证券日报》记者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统计,截至8月10日,今年以来,179家企业登陆A股,合计首发募资2476.09亿元。参考上述十大行业及行业小类,年内IPO中属于高精尖企业有128家,占比71.51%,首发募资合计1780.33亿元,占比71.91%,高精尖企业IPO数量和募资金额占比超七成。从新三板精选层来看,7月27日,精选层32家公司开市交易,公开发行募资总额94.52亿元(业内也称“小IPO”),其中22家属于高精尖企业,占比68.75%,合计募资70.51亿元,占比74.6%。综合来看,今年以来截至8月10日,A股和新三板精选层共有150家高精尖企业实现了IPO或“小IPO”,公开发行募资合计1850.84亿元。“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充分发挥好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今年以来高精尖企业IPO数量和募资金额占比较高,一方面说明实体经济产业结构的高精尖化趋势,另一方面也说明资本市场正在将更多资源配置到高精尖产业。”胡麒牧表示。胡麒牧表示,上市以后,高精尖企业一是可以从资本市场获得长期资金支持,二是可以通过股权激励来激发核心团队的能动性,三是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可以构建产业链上下游的联盟,获得原材料、市场渠道等资源,增强企业整体竞争力。近年来,为支持科技创新企业发展,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升级,资本市场进行了深层次改革,完善了多层次资本市场,更好地服务中小科技企业。2018年3月份,经国务院同意,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证监会《关于开展创新企业境内发行股票或存托凭证试点的若干意见》,依法创造条件引导创新企业发行股权类融资工具并在境内上市,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支持作用。自去年以来,资本市场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完善了多层次市场体系。去年7月份,试点注册制的科创板开市,科创板主要服务于符合国家战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市场认可度高的“硬科技”企业。今年6月份,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落地,定位于服务“三创四新”企业。7月份,新三板精选层开市交易,进一步加大对中小科创企业的融资支持,精选层设置的转板上市机制,进一步实现了多层次资本市场互联互通。今年6月份,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在第十二届陆家嘴论坛上表示,资本市场要肩负起推动创新转型的使命。这次疫情势必助推新产业新科技快速发展,要充分发挥资本市场促进创新资本形成的机制优势,大力推动科技、产业与金融的良性循环,助力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实现再连接、再优化、再巩固。中国国际科促会理事布娜新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资本市场的功能是“双向”的,既要满足企业的融资需求,也是投资人资产增值保值投资的场所。国家推动注册制改革,鼓励科创板设立、新三板和创业板改革,是因为中国经济已经走到了“十字路口”,高精尖企业一方面可以提高本土企业国际竞争力,另外也是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高端产品的需求,提高经济附加值,是打通经济“内循环”的关键力量。“投资者需要注意的是,高精尖企业风险较大,企业科技含量高,产品专利内涵复杂,普通投资者未必能看懂看透,所以应该委托专业的投资机构进行投资。”布娜新表示。随着交易所债券市场改革加速,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明显提升,对高精尖企业的吸引力在逐步加大。交易所债券市场是公司融资的重要平台之一。近年来,证监会积极推动交易所债券市场改革发展,按照市场化、法治化的方向,进一步完善了交易所债券市场基础制度与监管体系,制约市场功能有效发挥的一些制度“短板”正逐步补齐。特别是今年3月份新证券法实施以来,公司债发行实施注册制。在注册制下,公司债发行条件优化,审核效率提升。此外,交易所还启动了公募短期公司债券试点,以及央行、证监会同意银行间与交易所债券市场互联互通,公司债品种进一步完善。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陶金对《证券日报》记者说,近年来,交易所债券市场在放宽发行条件、提高投资便利性、扩大投资者范围、对外开放、风险控制等方面积极探索创新方向。总体来看,交易所债券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流动性持续提升、投资者更加丰富。公司债发行注册制改革,为更多公司发行公司债券提供政策便利,有效支持高精尖产业企业加快发展。8月7日,证监会发布数据显示,近年来,交易所债券市场稳步发展,从2015年1月份到2020年6月份,公司债券托管量由1.06万亿元增长到10万亿元。据了解,高精尖企业主要分布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医药健康、智能装备、节能环保、新能源智能汽车、新材料、人工智能、软件和信息服务等领域,这些企业大多具有较高的成长性,发展后劲十足。“高精尖企业创新能力强,具有很强的发展潜力和投资价值,交易所债券市场为高精尖企业提供更多的融资支持,能够助力高精尖企业做强做大,加速产业升级。”巨丰投顾投资顾问总监郭一鸣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由于交易所债券市场是资本市场的重要力量,也是服务实体经济的主要推动力之一。积极推动交易所债券市场改革,不断完善交易所债券市场的制度和体系,不断丰富的公司债券品种,有助于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也有利于交易所债券市场向高质量发展转变。郭一鸣认为,通过公司债的创新和机制的完善,不断拓展和拓宽高精尖企业的融资渠道,而企业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所需,选择合适自己的融资工具,并通过公司债券融资,不断发展和壮大自己。陶金建议,与股票发行注册制要求类似,公司债发行可适当降低对企业历史盈利水平的限制,这对于很多成长型科技企业的融资是比较关键的,因为相当部分的高精尖企业在急需资金的阶段,盈利水平往往还达不到传统的发债盈利标准,在公司债注册制发行改革背景下,相关发行条件可做出适当调整。随着8月4日国务院发布《新时期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以下简称《若干政策》),一系列包括财税、投融资、研究开发、知识产权等“强有力”政策的支持,进一步加大了业内对高精尖产业的厚望并再次打开资本市场与其携手的想象空间。“当下,发展高精尖产业、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东北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邓利军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高尖端产业在大产业链上主要包括信息技术、先进制造业和医药科技三个方向,从更加细分的行业看,主要包含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医药健康、智能装备产业、节能环保、新能源智能汽车、新材料、人工智能、软件和信息服务以及科技服务业等。整体上看,以科技创新引领高精尖产业发展,以高精尖产业发展支撑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可以进一步提升我国产业附加值,增加企业利润乃至整个社会财富,进而提升我国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结合《若干政策》中的部分内容来看,“大力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在境内外上市融资”“对企业按照市场化原则进行重组并购”等内容,能够让更多的企业选择上市作为融资、募资的渠道,让企业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在邓利军看来,对于高精尖企业来说,多数还处于初创或成长期,抵押物不足,高研发费用下的营收和盈利情况不稳定,人很多企业发展受到了显示,资本市场如果能够帮助这些企业解决融资问题,通过引导一批创新能力强、发展前景广、契合国家发展的高精尖企业,通过IPO或并购重组在资本市场获得资金支持或完善产业链布局,不仅有助于企业快速提升产业层级、提高产能利用率,此举还能加快实现我国整体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换代的战略目标。从并购重组角度来看,今年以来截至8月10日,剔除并购交易失败案例,A股市场共发生1201起并购重组计划。按所属新证监会行业进行分类,其中包括71家专用设备制造业,83家医药制造业,130家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60家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32家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以及20家专业技术服务业(由于统计口径差异所致,故主要以信息技术、先进制造业和医药科技等大范围进行粗略测算)。华辉创富投资总经理袁华明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并购重组是资本市场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方式。由于上市公司在资金、品牌和渠道等多方面具有天然优势,随着国内并购重组对高精尖企业相关支持政策的逐步调整落地,资本市场将进一步成为高精尖企业发展的重要平台。正所谓“科技创新始于技术、成于资本”。对于具有高成长和高风险特性的高精尖产业来说,资本市场所具有的资源配置、风险定价和收益共享功能,无疑为其发展提供强大支撑。邓利军认为,在培育支持高精尖产业发展方面,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可以为高精尖企业提供多样化的融资服务;资本市场的并购重组功能可有效推动高精尖产业发展升级;资本市场规范公司治理和人才激励机制,有利于保障高精尖企业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吸引和稳定优秀人才;公开透明的资本市场有利于进一步提高高精尖企业的曝光率,而全面的信息披露有利于投资者更好地了解各类公司,进而通过市场化的选择加速高精尖企业优胜劣汰。来源:证券日报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