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促进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央行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2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291.36万亿元,单月新增1.7万亿元,同比增长13.3%,本外币贷款余额183.6万亿元,同比增长12.6%,双双远超市场预期,甚至创下新的历史纪录。
对于产生超预期数据的原因,市场一般认为,就地过年导致大部分企业没有停工,再加上去年低基数因素,所以造成了超预期的结果。此外,经济复苏依然在加速,原材料市场价格普涨预期较高,不排除一些企业提前囤积材料和库存等。从结构来看,贷款历史新高主要是中长期贷款贡献,反映实体投资需求旺盛。
市场低估社融主要因为2月传统上为“信贷淡季”,但是,今年有就地过年促使企业正常运转的因素,有别于一直以来2月前后春节停工的传统。但是,也可能与市场预期今年货币政策可能会发生一定逆转有关。去年年底市场上有关货币政策转向的讨论与观点较多,因此,很多企业会在年初踊跃集中申请贷款,而当年货币政策的调整往往会在全国两会之后进行。再加上去年年底以来的高增长惯性,超出预期也不算意外。
1月-2月数据超预期也可能与地产调控影响有关。因为监管部门对银行的房地产贷款占比规定了上限,会刺激刚需购房者争抢按揭资源。与此同时,在优质房贷占比受限的前提下,银行会争抢优质的企业信贷资源,避免遭遇资产慌,这种连锁反应会鼓励银行部门更加积极地推动房贷。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把服务实体经济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处理好恢复经济与防范风险的关系。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等。
这个表述意味着会对信用有所收缩。2020年货币供应M2增长10.1%,远高于2.3%的名义GDP增速,这是疫情冲击下的特殊安排。但是,今年要求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按照GDP6%以上的拟定目标,今年的增速应该会在6%以上,但应该不会超过10%以上,相比2020年的特殊安排是回归正常,但会产生相对收缩的效应。
去年,中国宏观杠杆率上升23.6%,从2019年末的246.5%增至270.1%,增幅仅次于2009年。从全球看,中国也低于全球平均水平。
国际金融协会(IIF)的数据显示,2020年前三季度发达经济体杠杆率上升30.7%,新兴经济体增长21.7%,全球杠杆率增长27.4个百分点。其中,中国政府杠杆率全年仅上升了7.1个百分点,主要是企业和居民增加杠杆较多。但是有过度依赖地产业的风险,去年全年卖地收入占一般预算收入的占比46%,达到新高峰,居民的按揭贷款规模也创下新的纪录。今年,要求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考虑到楼市受到严格调控,中央赤字率相比去年有所下降,稳定宏观杠杆率的目标应该能够完成。
2020年,中国社融存量/GDP上升了25.6个百分点,从2019年末的254.7%升至280.3%。这种上升除了投资需求之外,很大程度上也与利息成本上升有关。据海通证券统计,2014年至2020年,利息支出占新增社融的比重整体上升均值近45%。
总体上而言,2月社融和信贷高速增长现象不可持续,不管是因为财政缓慢退坡,还是地产受到调控影响,或者基数将会从过低转向过高的技术问题,这是疫情时期出现的特殊情况。但特殊情况不可持久,转向要及时,速度和力度要缓慢,当前的调整主要是结构性的,而非总量上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今年要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促进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不会急转弯。当然,像2月这种超预期的货币供给,应该从监管上避免忽高忽低等过于集中的现象,稳定金融秩序,引导市场合理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