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以高质量科技供给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栏目:业界动态 发布时间:2021-03-18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浏览量: 1024
分享到:

张永军(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总经济师)

3月16日出版的第6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之际发表这篇重要文章,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刚刚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2035年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要目标是,“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将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再迈上新的大台阶,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这一目标中蕴含的逻辑,与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2035年我国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经济总量或人均收入需要在2020年的基础上再翻一番。要达到这样的经济总量,必须有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支撑,战略性产业必须在规模和质量上有大的突破。在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我国重大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轨迹清晰可见。上世纪80-90年代,我国纺织、家电、轻工等制造业带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上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初,我国钢铁、汽车、石化、建材等产业为经济增长作出重大贡献;随后我国电子信息、轨道交通设备、核电等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在这些产业发展壮大的背后,都伴随着我国相关产业技术水平的明显提升。

新世纪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得的突破,无一不是在经过多年研发积累、取得重大技术成果的基础上实现的,5G通讯、AP1000核电技术等已经走在世界的前列。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必须在基础材料、核心零部件、高端装备和软件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才能支撑我国制造业技术水平再上一个层级,带动经济总量再上一个新的大台阶。同时,要运用电子信息等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提供高质量科技供给,就要瞄准科技创新的方向。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科技创新正加速推进,不仅深刻地影响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也将深度融合、广泛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重塑世界格局、创造人类未来的主导力量。近些年来,以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虚拟现实、自动驾驶、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突破,以及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科技、太空科学等领域的技术创新,共同推动全球走进新一轮科技革命。我国的科技研发要跟上时代的潮流,就要选准方向,加强科技攻关,力争取得领先一步的成果。

提供高质量科技供给,必须有基础研究领域的有力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文章中讲到,“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过去,我们的科技水平比较落后,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提高,我国将有更多的科技领域从“跟跑”转为“并跑”或者“领跑”。加上我国面临的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西方发达国家在科技领域给我们带来的挑战会更甚一步,我们必须更多地从源头上进行创新。因此,我国必须加强基础领域的研究开发力度。从过去的情况看,我国在基础领域的研发投入明显不足,2019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研发资金的6%,美、日、英、法等发达国家占比在12%-25%。我们一方面要加大资金的投入,同时还要通过完善评价体系引导科技人员积极投身到基础研究领域。华为公司创始人任正非先生曾经讲过,华为在信息技术领域取得进步,关键就是吸引了一大批数学家、物理学家参与到研发过程中。广大科技企业和科研机构可以借鉴华为的有益经验。

提供高质量科技供给,必须加强联合创新。当前我国短缺的关键技术,往往存在于某条产业链上。例如,集成电路是我国单项产品中最大的短板,近年来高居进口额第一。而生产集成电路涉及到原材料、设计软件和工具、生产检测设备等各个环节,我国在这些领域都存在“卡脖子”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在整个链条上共同开展研发,因此必须进行协同创新,形成科技创新集群。要着力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加强政产学研合作,突出政府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作用,改善产学研一体化组织模式。在此过程中,要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创新联合体,统筹整合创新资源,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

(作者:张永军 编辑:洪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