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部门有必要在注册环节对交易所审核质量及发行条件、信息披露等方面进行把关并监督。
针对日前IPO现场检查中出现了高比例撤回申报材料的现象,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重要原因是不少保荐机构执业质量不高,还在“穿新鞋走老路”。
在注册制改革逐步落实的过程中,大量企业提出了IPO上市申请,同时,也出现了很多企业在审核期间撤回申请的现象。根据统计,截至3月22日,今年以来已有76家企业因撤回IPO申请而终止审核,其中包括创业板48家,科创板28家。
市场对于这种情况猜测,是这些企业因为造假担心被查出而承担法律责任,市场进一步基于撤回的数量推断造假风气依然存在。但是,市场比以前更加有信心的是,在严格审核和立法惩处的双重护航下,未来上市公司可能不敢继续依靠造假上市并坑害投资者。
根据易会满透露,根据初步掌握的情况看,撤回申报材料的并不是企业问题有多大,也不是因为做假账,一个重要原因是不少保荐机构执业质量不高。不少中介机构尚未真正具备与注册制相匹配的理念、组织和能力,还在“穿新鞋走老路”。根据市场的反馈,撤回申报材料主要与IPO企业本身的质地及中介执业质量不到位有关,前者意味着部分企业的资质和质量并不完全符合IPO条件,但问题主要出在后者,即中介机构的申报材料问题比较多,经不起检查。由于检查的问题比较专业细致,而申报的材料粗放且瑕疵较多,保荐机构为了免责就会采取撤回的动作。
就如易会满主席所说,从核准制到注册制,保荐机构、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角色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前的首要目标是提高发行人上市的“可批性”,也就是要获得审核通过;现在应该是要保证发行人的“可投性”,也就是能为投资者提供更有价值的标的,这对“看门人”的要求更高了。也就是说,中介机构以前是为公司提供上市服务,现在,是为投资者提供合格的投资标的。
在公司为中介服务付费的前提下,让中介机构转变服务理念很难,就如上市公司为审计服务付费而导致会计师事务所存在道德风险一样。相当多的保荐机构希望通过IPO服务获取更多的收益,但不能依靠材料美化“带病闯关”,这也表明了注册制下监管部门和交易所更要把好审核关。中介机构之所以“穿新鞋走老路”就是想当然地认为注册制就是更宽松和自由,才出现如此多的低质量的上市申报材料,试图蒙混过关,甚至给出的材料都是半成品。
对于这种对市场和法治丝毫没有敬畏之心的现象,绝不应该“一撤了之”。将IPO和资本市场视为菜市场一样随意,本身就是中介机构对法治和市场的蔑视,未来上交的材料不应该给予主动撤回的权利,否则,就丧失了IPO的严肃性。中介机构承担把关责任就要忠实履职,这些机构不是市场新手,他们经验丰富且历史悠久,在初次提交资料时就应该为自己的专业和职能负责,否则,如此多的机构撤回申报成为市场笑话,也削减了市场和监管的权威性。
当然,撤回申报潮只是中介机构的笑话,反而证明了市场的有效性大幅提高。这首先得益于最近几年中国大力推动健全法治体系,在证券发行注册制、显著提升证券违法违规成本、加强投资者保护等方面作出了规范,提高了欺诈发行、信息披露造假、中介机构提供虚假证明文件和操纵市场等行为的惩戒力度,构建了行政执法、民事追偿、刑事惩戒的立体追责体系,针对一些上市公司和中介机构违法行为进行了严厉惩罚。
敬畏市场、敬畏法治、敬畏专业、敬畏风险,就是要求市场各方归位尽责,是监管、公司、中介机构以及投资者共同遵守的理念。通过注册制下的高比例撤回申报材料现象看,监管部门有必要在注册环节对交易所审核质量及发行条件、信息披露等方面进行把关并监督,对于罔顾职业操守的中介机构应该加大惩罚力度,提高其对法治和专业的敬畏,主动提高履职尽责能力,减少或杜绝申报材料质量不高的问题继续发生。
(编辑:陆跃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