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重视的是,受益于钢铁业2025年率先实现碳达峰的推动,未来几年电炉钢产量占比大概率提升,而这有望为石墨电极长期需求带来支撑。
方大炭素,2017年的A股明星公司,股价曾在短短三个月的时间里从不足5元上涨至17.61元。
此后,伴随着部分规格石墨电极从16万元/吨跌至1.6万元/吨,方大炭素利润、股价同步回落。公司发布的业绩预告也显示,2020年公司净利润已从2018年巅峰时的59.88亿缩减至12.6亿元-15.1亿元,连续第二年下滑。
然而,一些行业转机却也在悄然降临。
一是,在碳中和的背景下,今年3月石墨电极价格开始回升。至3月30日,方大炭素超高功率石墨电极(500mm)到厂价已升至2万元/吨,其他规格产品亦有不同程度上调。
二是,产业资本、北向资金的集体加仓。今年3月,产业资本、北向资金持股数量从2月底的0.94亿股猛增至3.08亿股。
产业资本、北向资金加仓与碳中和背景下石墨电极提价如影随形,是否意味着行业拐点的来临?
对此,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调研获悉,近期石墨电极价格的回暖主要受成本端推动所致,而就其整体行业关系而言,尚未出现过于明显改善。但由于价格已经跌至行业盈亏平衡线附近,进一步下跌的可能性已经很小。
值得重视的是,受益于钢铁业2025年率先实现碳达峰的推动,未来几年电炉钢产量占比大概率提升,而这有望为石墨电极长期需求带来支撑。
如今,石墨电极行业的“底部”已经探明,接下来无非是等待价格上调契机的到来。
2018年,是整个钢铁业的高光时刻,但是最具代表性的个股却是方大炭素,当年该公司净利润曾一度达到59.88亿元,几乎赶上了2020年金龙鱼与泸州老窖的利润规模。
彼时,最为核心的业绩驱动力就是石墨电极价格的上涨,因为期间公司炭素产品产能增加十分有限,2017年、2018年销量始终维持在18万吨左右。
仅以超高功率石墨电极(500mm)为例,2016年至2017年,方大炭素到厂价多数时间维持在2万元/吨左右波动,但是自2017年4月开始,该产品迅速走高。6个月后,价格涨到了16万元/吨。
虽然2017年四季度石墨电极价格有所反复,但是价格始终维持在高位运行。
作为行业绝对龙头的方大炭素,盈利能力狂飙突进。2016年,公司炭素制品毛利率为14.96%,到2017年、2018年时暴增至78.82%、75.71%。
接近80%的毛利,对于周期行业而言,显然不是常态。
也正是在2018年,“十三五”期间1.5亿吨的钢铁去产能任务提前完成,石墨电极价格提前见顶,并开始了连续近三年的回落。
到行业最困难时,500mm规格的超高功率石墨电极较高点跌去了九成,直至今年1月上述到厂价仍然维持在1.6万元/吨低位徘徊。
不过,与其他行业不同的是,周期性大宗商品存在一个成本的刚性支出,每当价格跌破生产成本附近时,上游企业便会通过停产、减产等方式缩减产能,进而促使整个行业供需关系重新从过剩走向平衡。
现在的石墨电极行业,就处于类似的阶段。
“2020年4、5月份时,价格就跌到底了,按照原料成本、加工成本计算,企业生产一吨要亏损2000元到3000元。”百川盈孚石墨电极行业分析师孟靖淳表示。
据他介绍,就2020年全年来看,大型企业生产情况稳定,往往前期亏损可以通过后期价格来弥补,盈利情况相对较好,小型企业亏损则较为严重。
进入2021年后,针状焦价格的反弹则为近期石墨电极的反弹,贡献了成本端驱动的契机,行业盈利能力得到阶段性改善。
孟靖淳指出,考虑到部分企业使用前期低价原料,并按照目前价格出售,个别产品是有盈利的。
按照他根据原料、加工成本的计算,至3月29日,部分规格石墨电极成本为18272元/吨,预计每吨盈利为870元。
但是,也仅限于部分规格产品,整体上看,行业不过刚刚爬到盈亏平衡线的上方,仅有方大炭素等头部企业的日子,还算过得下去。
2月底,汇丰银行席位持有方大炭素合计1717.6万股。
而到了3月25日,这一持股数据暴增至9911.33万股,汇丰银行也成为了目前持有方大炭素最多的外资席位。
这非个例,渣打银行、花旗银行和高盛公司同期也出现了集体加仓的一幕,2月至今的持股曲线变得异常陡峭。
在这类头部外资机构带动下,北向资金在方大炭素的持股数量创出了沪股通开通以来的历史新高。
2018年6月,石墨电极16万元/吨高点时,北向资金持股占公司流通股比例为1.23%,到今年3月中旬时,持股占比则是一度超过8%。
从北向资金持股变化来看,外资机构今年3月在方大炭素的集中建仓,十分确定。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还从业内了解到,受疫情影响,印度、日本、美国等国石墨电极也在同步上涨,看到个中机会的外资机构也曾主动与国内相关机构沟通了解情况。
同样是在这一期间,方大炭素内部也给出了一些积极信号。
2月18日,方大炭素公告,公司董事闫奎兴、舒文波,监事张子荣,高管李晶、安民的告知函,决定提前终止实施股份减持计划。
2月22日,公司董事长党锡江、董事闫奎兴、董事刘一男等人宣布增持。
2月23日,“方大系”实控人方威,通过竞价交易方式增持该公司687万股,并宣布接下来的6个月时间里,再次增持1亿元。
结果,次日收盘后,方大炭素便接到通知,方威已完成上述1亿元的增持计划,其增持目的为“对公司投资价值的认可及对公司未来发展前景的信心”。
外资机构,及方大炭素所给出的示范效应下,方大炭素完全消化了2020年业绩预减的利空影响。
表现在股价走势上,就是1月底至今,方大炭素画出了一个“深V”图形,股价从2月上旬6.15元的低点最高升至10.45元。
就行业外部而言,同样出现了一些产业资本“抄底”的案例。
龙蟒佰利,由国内钛白粉行业老大四川龙蟒钛业和河南上市公司佰利联合并而来,行业地位与方大炭素之于石墨电极行业一样,均具备极高的市场占有率。
而在3月24日,龙蟒佰利却公告,公司子公司河南佰利新能源材料拟以现金2.92亿元,收购中州炭素旗下的中炭新材料公司。
虽然龙蟒佰利给出定位为“利用中炭新材料在人才和技术方面的优势进入石墨负极行业,正式进入新能源领域。”但是,很显然,等到石墨电极行业景气度回升后,中炭新材料就不是这个价了。
上述外资、行业内部和外部产业资本的“抄底”动作,实质上是对未来炭素行业的发展趋势,给出了一定指引。
毕竟,拿钱表态要比只动嘴,要来得实在许多。而背后的核心逻辑,就在于2025年钢铁行业实现“碳达峰”所带来的增量预期。
从2017年算起,国内石墨电极的产量是相对稳定的。
据中国炭素行业协会不完全统计,2017年至2019年,国内石墨电极产量分别为59.09万吨、65万吨、69万吨,同期销量为59.17万吨、58.7万吨、66.9万吨。
但是,其中有一半左右用于出口,如2018年、2019年出口总量分别达28.74万吨、39.78万吨。海外市场的需求相对稳定,只是在2020年因疫情因素企业停产增多,供给出现短缺。
反观国内市场,未来却存在着相对明确的增量预期。
而工信部发布的《关于推动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中,对“有序引导短流程炼钢(电炉)”单列一项。
同时,《意见稿》还对“十四五”期间的主要目标,作出了“电炉钢产量占粗钢总产量比例提升至15%以上,力争达到20%。”的要求。
而据相关数据显示,2019年,剔除淘汰50T以下电炉,全国新建及在产电炉大于355台,产量1.25亿吨,占全国总产量的12.8%。
换言之,未来五年,电炉钢产量占比还有7个百分点的提升空间。
在不考虑“压减粗钢”产量的影响,并按照2020年10.65亿吨的粗钢产量基数计算,相当于未来将新增7455万吨电炉钢产量。
这部分增量,未来将转化为对石墨电极的潜在需求。
同时,考虑到电炉明显低于高炉的碳排放,在2025年实现碳达峰的目标推动下,发展电炉会成为钢铁业的必然选择。
落实到石墨电极行业,受访人士也普遍看好未来3到5年的市场需求。只是,短期内整个行业尚缺乏一些反转的契机。
“目前来看,整体供需关系尚未出现特别明显的改善,之前的价格上涨是原料端带动。”在孟靖淳看来,虽然上半年价格仍有望缓步上行,但是考虑大厂还有扩产计划,上行动力稍显不足。
东海期货黑色金属首席研究员刘慧峰也反馈称,“截至目前,还没看到下游钢企电炉大范围投产,或者扩产的迹象。”
而当上述现实照进资本市场,就是方大炭素股价的止涨,和3月下旬以来股价出现阶段性回落。
似乎,二级市场也在等待一些石墨电极涨价的契机。
(作者:董鹏 编辑:朱益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