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知名时尚专栏作家洪晃在社交媒体上就新疆棉花受到无端制裁一事撰文表示,我们是时尚最大的消费国,也是最大的生产国,但是我们却没有什么时尚话语权。这一观点受到广泛的关注。
中国虽然是全球最大的纺织服装生产和出口大国,也是最大的消费市场,却缺乏自己的时尚产业,中国服装品牌还未能大规模走出国门,甚至在国内市场上,主流品牌以及销量最大的往往也是非本土品牌。
中国自古以来是注重服饰之美的文明。华夏之“华”,被认为是服章之美的意思,精美的丝绸曾经主导了上千年的世界奢侈服装市场。中国古代文明,不管是诗歌、服饰、建筑、绘画或者瓷器、音乐等,都将美推向极致,领先世界。但是,目前中国在审美与创造美的能力方面还有待强化,这从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服装、建筑、影像、音乐等可以看出来,我们处于一种被动输入与主动接受的地位。
首先,出现这种情况是商业主导的结果。在改革开放前,中国没有时尚产业与相关文化,开放后,中国一方面参与到制造业的全球分工,即服装加工,另一方面则作为空白市场,迎来诸多国际大牌。在加入全球化后,这种结构不断被商业力量所强化。生产部门难以摆脱代工角色,市场上也较少本土企业能够撼动国际品牌。
中国时尚产业从零基础起步并由境外输入开启。这些国际品牌从一开始就被尊崇,然后通过广告、宣传等固化消费认知。本土时尚产业的创造力在一定程度上缺乏流行文化根基,很难将中国古代的审美融入到现代生活方式之中,打造国际化的流行文化尚在起步阶段,长此以往,潜意识里,时尚只能被输入而难以被创造。
尤其是,时尚是一个流行文化体系,不仅仅关乎服装的创造。时尚也寄生于流行文化,如体育、影视、音乐、美术等,借助于各类明星强势推给消费者。时尚产业还需要更优渥的、能够培植较强的文化自信的土壤。
中国也较为缺乏创造时尚产业的市场基础。首先,中国服装工业发达,主要是为跨国公司代工,设计、销售、品牌等环节很少由中国人负责,因此,中国服装产业本身是生产部门,其时尚创造功能则有待增强。其次,本土的设计和品牌公司还在起步阶段,为了市场销售,往往在设计上进行模仿或者过于个性化,尤其是中国服装产业缺乏足够的中国人体数据进行科学设计。因此,中国时尚产业目前尚缺乏体系化的人才和规则,以及完善的文化创新激励措施,部分企业还处于模仿阶段。
中国经济在崛起的过程中,制造业代工的比重大,科技原创的比重较少。与此同时,日本、韩国制造业在崛起的同时,也伴随着本土文化崛起。比如日本的服装基本以本土化品牌为主,有相当多的服装品牌已经国际化,日本的漫画、音乐、动漫等都创造出自己独一无二的审美,并向外输出。韩国服装品牌也基本实现本土化,韩国的乐队、影视剧等都风靡海外,两国都形成了本土文化创新的软实力。
尚且不论在国际市场上的情况,中国品牌即使在本土市场上也亟须增强时尚话语权,这与服装加工厂无关,后者以自己优秀的加工技术独霸世界市场。时尚产业创造者来自高端服务业,是由文化创新决定的。中国市场一直接受时尚的引入,本土文化自觉意识尚待进一步强化。不能仅仅将时尚输入视为商业现象,更要加强文化自信。
不管是商场免费为跨国时尚品牌提供场地,还是本土舆论场持续塑造对它们的美化,以及本土设计、创意人才以及企业家无心应对和崛起,消费者的logo崇拜,这一切都应该改变,中国的崛起不应只是经济,还在于文化,以及制造与文化结合创造出更多享誉国际的中国品牌。
(编辑:洪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