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交所首季IPO创历史新高 最快6月启动SPAC咨询

栏目:业界动态 发布时间:2021-04-08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浏览量: 869
分享到:

今年将有超过10只中概股回归港股进行第二上市,集资金额超过1000亿港元。

在中概股二次上市热潮的带动下,香港IPO市场首季创下开门红。

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港交所共有32只新股上市,集资金额达到1328亿港元,同比激增842%,创下历史新高。其中,百度、B站、快手这三只超大型新股贡献了同期近70%的融资总额。

德勤全国上市业务组华南区主管合伙人刘志健4月7日向记者表示,今年第一季度,港股新经济新股的上市数量及融资金额均有大幅增长,期内共有13只新股在港交所上市,融资金额达到1172亿港元,同比分别飙升225%、3452%。

由于港股IPO市场气氛热烈,新上市公司的发行价格也水涨船高。根据德勤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接近30%的新股上市市盈率达到10-20倍,并有35%的新股以20倍以上的市盈率上市,明显高于去年同期的11%。以40倍以上市盈率上市的新股比例期内达到13%,而去年同期则无任何新股可以达到40倍以上的市盈率。

中概股回归加速

在全球各国继续推行的货币或经济宽松政策令大量资金寻求高回报的背景下,德勤中国华南区主管合伙人欧振兴预测:“今年香港新股市场将有120-130宗IPO,融资金额有望突破2010年接近4500亿港元的水平。将有超过10只中概股回归港股进行第二上市,集资金额超过1000亿港元,并有4-5家大型新经济公司来港上市,每只新股的融资金额至少为100亿港元。”

刘志健指出,今年第一季度的新股上市热潮中,在公开发售阶段投资者的风格出现明显转变,“由以往追捧及超卖小型消费零售及房地产新股,转向目前大力投资不同概念、板块的新经济板块。整体的新股认购市场反应好于去年同期。”

今年第一季度,所有的港股IPO获得超额认购,其中91%的新股获得20倍以上的超额认购。其中,诺辉健康的IPO发行获得4133倍的超额认购。在新股认购热潮推动下,新股上市的首日股价表现亦不俗。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主板新股的首日平均回报率约为25%,而去年同期仅为4%。

然而,欧振兴表示,由于疫情带动,线上交易飙升,带动新经济股票,投资者对这类趋之若鹜,“然而随着投资者慢慢成熟,更理解企业的长线发展模式是否有持续性,公司业绩公布后与预期有些落差,导致部分投资者可能选择调整投资组合,因此一些新经济股票的估值开始回归理性。”

同时,港交所近期推出咨询,有望进一步放宽对非新经济公司二次上市的条件。对此,他表示,对于海外上市的中概股公司而言,除了估值水平以外,包括扩阔投资者基础及交易风险,特别是面对地缘政治风险影响,香港作为流动性较强的市场,对中概股减低监管风险仍有很大的吸引力。

中金报告指出,自2018年港交所修改上市制度以来,已有13只在美上市的中概股在港交所完成了第二上市,且节奏上还在不断加速。同时,已有相当部分的股份转换到港股交易,香港部分交易市值为1.31万亿港元,占整体市值的16.6%。因此,带头和聚集效应强化港股市场作为新经济桥头堡和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SPAC热潮涌起

特殊目的收购公司(Special Purpose Acquisition Company,SPAC)近年大行其道,香港不少富豪也有参与,继香港首富李嘉诚后,新世界执行副主席兼行政总裁郑志刚通过组建SPAC,此前正式向美国纳斯达克递交上市申请,集资3亿美元。

欧振兴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SPAC兴起主要是受惠市场资金非常充裕,令投资者寻求更高回报,目前多国正考虑容许SPAC上市,随着愈来愈多投资者更加成熟,接受不同的上市方式,相信香港作为全球主要金融中心之一,应给予市场更多选择,但要做好投资者保障。”

SPAC是指在首次公开募股时没有任何运营历史的公司,其筹集资金的唯一目的是进行企业合并。其目的是企业欲以较低成本和较短时间在市场募集资金,在上市流程上,SPAC是由投资机构成立没有业务的“空壳公司”,然后透过IPO募集资金,再寻找尚未上市的公司进行并购,其后则能省却IPO程序,立刻上市。

数据显示,美国去年有494只新股,SPAC达248间,占比约一半,集资金额达830亿美元,占整体集资规模47%。今年SPAC上市热潮持续升温,2021年第一季SPAC上市已募集近950亿美元,超过去年的纪录,且占今年IPO总规模的70%。在亚洲区内,韩国及马来西亚已容许SPAC上市,新加坡及中国香港亦有意研究机制。

欧振兴表示,港股市场的投资者组成中包括20%零售客户,因此需要考虑投资者保护,取得平衡,而美国市场95%的投资者为机构投资者,包括一些长线的基金。

港交所或于6月启动咨询

香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今年3月初已要求港交所及监管机构,研究推动SPAC在香港上市,并提出一个适合香港市场的框架。市场人士指出,港交所最快将于今年6月向公众咨询SPAC上市机制,预计年底前将有首只SPAC上市。

港交所上市主管陈翊庭此前向媒体表示,交易所正探讨引入SPAC上市方式,但市场对此有不同意见,交易所在研究新产品或政策时,会充分考虑所有事情,包括机制带来的机遇,以及会否引申其他市场问题。她强调,引入SPAC并不是“比速度”,港交所现时的研究方向,包括如何应对当中顾虑,以及设计保障投资者措施等,会适时咨询市场。

事实上,港交所曾于2015年起打击壳股活动,并于2017年修订《上市条例》,收紧“反收购活动”监管,限制公司转手后,买方不可于36个月内出售原有业务。港交所也要求公司有足够资产及业务运作,两项兼备才可维持上市地位。而SPAC作为纯现金公司,集资挂牌后才寻找目标收购企业。

然而,国信证券认为,港交所引进SPAC制度具有一定的战略意义,因港交所要与全球的交易所继续竞争,在未来要吸引全球资金和全球优质企业,而SPAC制度可能是一个潜在的突破口,可以帮助集团提前捆绑专业的资产管理人,为集团未来的全球化战略打好基础。

同时,时隔11年后,新交所再次推出SPAC咨询。3月31日,新交所发布了有关拟议的SPAC上市框架的咨询文件,正式展开为期一个月的咨询。

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查阅咨询文件显示,新交所要求相关公司IPO时至少有3亿新元市值,并且至少25%已发行股票由至少500个公众股东持有;IPO价格每股至少10新元;至少90%的IPO筹得资金必须接受第三方托管以待收购目标公司时使用,且受托管的资金将按股权比例返还给对并购投反对票的股东或在SPAC清盘时还给股东;以及任何在SPAC上市时与普通股一起发行的凭单(或可转换证券),不得剥离普通股以在新交所交易。

(作者:朱丽娜 编辑:陈庆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