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丨加快治理以市值管理为名的操纵市场行为

栏目:业界动态 发布时间:2021-05-18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浏览量: 856
分享到:

被异化后的伪市值管理处于地下运作状态。应尽快弥补制度漏洞,加强市场治理。

日前,由于私募投资者叶飞举报近20家上市公司及券商、基金等参与市值管理,涉嫌违规操纵股价,导致5月17日“叶飞概念股”集体大跌,并连带小市值公司被投资者抛弃,白马蓝筹股受到价值投资者的青睐。同时,相关方否认有关爆料。奉行零容忍原则的监管部门已决定对相关账户涉嫌操纵利通电子、中源家居等股票价格立案调查。

叶飞举报出了一个证券业内的秘密,即所谓的市值管理,上市公司、操盘方、中介、代持方等通过隐秘的全产业链合作,操纵股价,损害中小投资者利益。这一违法行为之所以长期存在而不被发现和打击,有着复杂的原因。首先,市值管理是一个证券市场公开接受的概念,并且在相关政策中明确提出“鼓励上市公司建立市值管理制度”。但是,市值管理本质上是股东至上主义,就是要为股东创造更大的价值,具体而言就是要股价上涨,因此,市值管理很快就异化为稳定股价或想办法推动股价上涨,为此,可能会虚构业绩、并购、业务重组或者上市公司与投机资金联合炒作股价等,尤其是那些没人气的小盘股有动力找资金提高公司股票交易的活跃度。

其次,被异化后的伪市值管理处于地下运作状态,如果不是相关利益人举报,外部世界很难知道,更不用说获得证据。恰恰是这种隐蔽性造成了其广泛存在的事实,而且因为相关利益巨大而激励各方前赴后继。市场上有大量财经公关公司、投资咨询公司从事隐秘的中介业务,而缺乏职业道德的券商和基金从业者用投资者的钱去配合坐庄而获取高额回扣。金融市场存在一些资金掮客,这些掌握准公共资金的人面临诱惑,形成了资本江湖,市场上流传各种传说,而无法确认。

事实上,市场上以所谓市值管理为名操纵股价的行为曾在2015年熔断危机后大行其道,因为当时存在相当普遍的大股东股权质押爆仓风险,因此与上市公司合作的托市业务颇为火热,正是由于托市业务有稳定市场的作用,所以,监管部门并未采取严厉的监管措施。但是,群体性的股权质押爆仓风险毕竟是特殊阶段的问题,大部分伪市值管理主要目标是拉高减持、拉高后质押,或者在定增前拉高股价,以减小定增股份对大股东控股的稀释等等,操纵市场并侵害中小股东利益。

从叶飞的爆料看,上市公司与操盘方、代持方等之所以有恃无恐而无风险之忧,主要原因是根据制度安排,上市公司每10天可以看到前200名股东名录、持股数量和比例,所以,才有了操纵市场的空间。这是一个可以被隐秘利用的漏洞,应该尽快“亡羊补牢”。此外,监管部门的大数据系统根据IP地址等信息对交易账户进行监管,但越来越多的机构将服务器分布在云计算平台或者散落在不同地区,增加了监管难度。

治理以市值管理为名的操纵市场行为,首先要提高惩罚力度,形成有效威慑。自2020年以来,证监会累计对65起涉嫌操纵市场的违法行为立案调查,力度大幅提升,证券法也作了相关修改。但是,目前市场还是存在以行政处罚为主,且违法成本偏低的问题。相对于金融市场动辄数百万、数千万的非法所得,这种惩罚力度形不成威慑,必须让违法者承担更多的民事、刑事责任。尤其是加强对上市公司以及大股东的惩罚,防止他们在低门槛前铤而走险。

考虑到参与市值管理操纵的各方都会避免留下证据,从而增加监管难度,有必要设立举报奖励制度,并加强对举报人的保护,从而增加非法交易的风险。美国证券市场制定有重奖举报人的措施以及吹哨人保护法,起到了威慑作用。当前,中国还没有举报人案例,叶飞的行为不属于自首,也非举报,而是交易内讧后的公开博弈。

经过此次事件,监管部门应尽快针对性地解决这一广泛而隐秘的地下非法交易活动,弥补制度漏洞,加强市场治理。同时,也将进一步推动和普及价值投资理念,减少市场炒作投机之风与割韭菜文化,保护普通投资者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