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防范金融风险再次蔓延

栏目:业界动态 发布时间:2021-06-11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浏览量: 815
分享到:

我们更应关注和重视内部金融风险,防范潜在的风险,比如防范影子银行死灰复燃。

6月10日,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2021年陆家嘴论坛上发表演讲称,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努力防止金融风险再次蔓延。

郭树清认为,为应对疫情大流行,发达国家纷纷推出超级经济刺激计划,财政与货币政策同时猛烈扩张,在稳定市场、稳定人心的同时,相伴而来的负面效应则需要全世界各国来共同承担。目前看,发达国家金融资产和房地产价格出现大幅上涨,通货膨胀如期而至,政府债务急剧增加,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风险越来越大。

在对抗疫情的过程中,中国吸取历史教训,没有采取“大水漫灌”的方式,而是通过科学合理、精准有效的措施稳定经济增长,成为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在去年实现增长的国家,而且央行资产负债表保持不变。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供应体系严重受损的情况下为世界提供了一半左右的最终产品,成为稳定全球通胀的千钧锚。

美国过度扩张的货币政策也给中国带来一定的挑战。尽管中国提前开始构筑防御风险输入的长城,但是,风险仍然可能通过大宗商品与金融体系两个通道进入,因此,防范风险的压力巨大。

全球此次面临的不是经济危机,而是疫情带来的各领域冲击。许多国家在社交隔离政策启动前商品和服务的基本需求和供应没有改变,金融体系也比较稳定,相反,现在储蓄却在财政支出政策下大幅增加。美国货币供应量增加到了远超需求的水平,刺激大量过剩资金流向稀缺资产,包括大宗商品市场,导致价格飞涨。

美国可能欢迎这种情况,因为美国粮食和石油不仅能够自给,还是主要的出口国,全球粮食价格已经创下自2011年9月以来的最高涨幅。中国在一定程度上还需依赖进口石油和粮食,同时为全球提供近一半份额商品的制造业需要进口大量矿产、原材料等,通胀对中国会产生一定影响。

此外,全球低利率、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以及中国制造业订单大增,可能会刺激产能投资,从而在未来造成一定的产能过剩以及通缩压力,这或许会迫使一些国家的央行继续采取宽松政策刺激增长,形成一个滞胀陷阱。因此,中国必须控制好产能投资,必要的时候可考虑放缓固定资产投资以及掌握出口的力度。

此轮美联储货币政策可能与传统周期调节不同。按照历史的经验,美国根据自身经济的需求而产生货币周期,即“宽松-收缩-宽松”的循环。每当美联储采取宽松政策,往往会刺激廉价美元流向离岸新兴市场国家,使得这些国家通过增加债务刺激经济增长,当美联储开始收缩时,这些国家受到美元回流冲击,拉美危机、东南亚金融危机就是这种政策的产物。2013年,美联储开始退出“量化宽松”政策时就曾导致了新兴市场国家的货币和债务暴跌。

目前美联储的宽松政策已经导致一些其他国家面临通胀风险,俄罗斯、土耳其、巴西央行已启动加息。也即是说,与传统经验不同的是,此次美联储将慢于其他经济体收缩,如果美联储宽松时间坚持更久,其他国家率先倒下的可能性就更高,这是需要我们高度警惕的。

中国已经采取措施应对大宗商品价格问题,在金融领域也构筑了防线,尤其是年初以来积极采取措施应对楼市过热。但是,考虑到中国民间过剩流动性的规模,必须避免它们流向民生领域推高通胀,更要防范这些流动性进入金融和商品市场兴风作浪。就如郭树清在演讲中所提出的,切实防范金融衍生品投资风险。

虽然中国货币政策处于一个有利位置,既不是刺激性宽松,也不会明显收缩,可以抵御美联储政策变动产生的冲击。但是,我们更应该关注和重视内部金融风险,对潜在的风险进行围剿,比如防范影子银行死灰复燃;对存在的风险进行定点有序的清理,比如地方债务、地产企业以及不良资产的反弹。尤其还应该关注僵尸企业的及时清理。

(编辑:洪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