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企业“内部人控制”问题,加强行业监管与法治改革

栏目:业界动态 发布时间:2021-10-15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浏览量: 706
分享到:

加强企业内外部的有效监管,持续推进行业监管与法治改革,减少社会的投机性。

日前,部分出现运营问题的企业受到舆论高度关注,关注的焦点是这些企业缺乏内外部的有效监管,造成投资者和客户巨大损失。当市场发生一些掠夺性行为,责任人几乎不用承担惩罚性后果。

一种现象是内部人控制,主要发生于上市公司,公司实控人或者高管利用实际享有的超过责任承担能力的控制权,作出谋求私人收益的决策,而后果由大量中小股东被迫承担,造成股东利益受损。

比如近日债务违约的某地产企业,媒体调查发现,绝对控股股东在公司高负债发展的前提下,每年实施高额分红,同时大股东高息购买自己公司的债券,不断掏空公司利润。部分高管也购买内部高息理财产品,当风险降临时利用信息优势和管理权力提早兑现。企业高管团队每年还有数千万乃至更多的薪酬,但最后的债务、理财产品以及购房预付款等亏损问题却无答案。

无独有偶,日前某科技硬件企业上市招股书公开了其内部薪酬体系,投资者发现该公司相关高管每年有上亿的综合收益,高管年薪分走公司净利润的一大部分,但是,该公司的负债率则高达90%左右。

内部人控制主要是股权高度分散,经理人缺乏大股东制衡造成的,比如上述这家科技企业。但地产公司的案例表明大股东在不受约束的情况下,也会在高速规模扩张中优先获取增长收益,并将风险社会化。当前,“同股不同权”的问题在一些互联网初创企业比较普遍,更容易导致“内部人控制”问题,实控人容易假公济私,中饱私囊,或者采取一些风险比较大的经营行为。

除内部人控制的风险外,在中国创业大潮之中,一个更大的风险是某些实施预付费模式的企业缺乏外部监管。预付费模式在互联网创业中大行其道,其基本的逻辑是靠收取的预付费扩张业务(获取更多客户),然后不断提高公司估值,公司上市后创始人和风险投资者套现暴富。但这类模式几乎都走向了难以为继的“庞氏骗局”,最终消费者损失惨重,甚至有些还背负了信贷,而公司创始人或高管基本上都没有承担后果。

比如日前收取了客户27.31亿元预付学费的某教育公司破产,控股股东早就套现巨额财富。这种预付费模式此前以理发店、健身房等传统地域性企业为主,老板跑路涉及的资金规模和客户数量相对较少。但互联网企业会将它们的业务扩张到全国,若爆雷则社会影响巨大,比如之前共享单车领域的ofo,长租公寓公司以及部分教育培训机构。

缺乏第三方监管的预付费模式一旦与创业的暴富梦想结合,尤其是能够提高公司估值与上市概率,创始人就会不计后果地疯狂扩张,用消费者的资金为自己高风险的发财梦买单,即使失败也不用受到惩罚。相关领域的监管漏洞容易导致道德风险,使得本该负有责任的主体不用承担其行动的后果,以损害他人利益为代价,做出个人利益最大化的选择。

今年4月,中国政府已经要求开展住房租赁资金监管,禁止套取使用住房租赁消费贷款,部分地区也将线下教育培训的机构预收费纳入资金监管,事实上,早在2018年中国政府就明确要求校外培训机构不得一次性收取时间跨度超过3个月的费用,但现实中在地方执行不够有力。

当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时,很多公司治理与行业治理的问题被业务增长掩盖,但进入经济增速换挡期与结构调整期后,治理不够完善的问题就会暴露出来。不管是上市公司的内部人控制,还是客户预付费的滥用,都是个人希望通过规模扩张获取更多财富产生的现象,若缺乏有效的监管体系与完善的公司、行业治理,将导致这个过程掠夺性行为大行其道,不仅会传递错误的价值观,增加社会的投机性,还会强化了社会分配不公,更不利于法治社会的建设。因此,有必要针对这些问题加强行业监管与法治改革,亡羊补牢,惩前毖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