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简称“进博会”)在上海开幕,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开幕式上通过视频发表主旨演讲。他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振兴,就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中国扩大高水平开放的决心不会变,同世界分享发展机遇的决心不会变,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方向发展的决心不会变。
进博会是迄今为止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已举办三届,习近平主席在每届会议上都会发表演讲并宣布中国的最新开放政策,使得进博会成为中国开放的一个窗口。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不断强调开放的重要性,致力于扩大开放,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实现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并将开放作为新发展理念的核心之一。在此基础上,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组建亚投行,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等。党的十九大以来,随着外部环境恶化,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中央进一步强调开放的重要性并在制度上不断推进开放具体进程。
例如,在各地建立自贸试验区以及海南自贸港,外商投资负面清单限制措施从最初的190条压缩至2020年全国版33条、自贸试验区版30条、自由贸易港版27条。在关税方面,中国全面履行入世承诺,中国关税总水平由15.3%降至7.4%,低于9.8%的入世承诺,自2021年1月1日起,对883项商品实施低于最惠国税率的进口暂定税率;中国中央政府清理法律法规2300多件,地方政府清理地方性政策法规19万多件,今年10月,商务部等24部门印发《“十四五”服务贸易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扩大优质服务进口,扩大外资准入领域,有序推进电信、互联网、教育、文化、医疗等领域相关业务开放。中国还将修订扩大《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引导更多外资投向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节能环保等领域,投向中国中西部和东北地区。
中国持续融入全球经贸合作体系,参与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将在2022年1月1日生效,今年也正式申请加入《全面进步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本月初,中国正式提出申请加入《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在数字经济领域加强开放并积极参与全球数字经济领域合作和治理。
中国扩大开放的政策硕果累累。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中国进口近2万亿美元,同比增长32.6%,规模创历史新高。据世贸组织最新数据,上半年我国进口国际市场份额同比提升0.7个百分点至12%,贡献了全球15%的进口增量。中国有14亿多人口和4亿以上中等收入群体,每年进口商品和服务约2.5万亿美元,将为世界各国提供机会。
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外国直接投资(FDI)目的地。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布报告称,2020年中国吸引外国直接投资2120亿美元,增幅为14%,成为全球FDI第一大目的地。11月2日,该组织发布数据称,今年上半年全球FDI反弹至8700亿美元,中国在今年上半年仍是全球最大FDI流入国,吸引了1770亿美元。
越来越多的金融资本持续流入中国。截至9月末,境外机构债券托管面额达34941亿元,创下新历史纪录并实现了连续34个月上升。今年1-9月,外资通过沪深港通进入A股,累计净流入金额达到2918.47亿元,创下了历年同期最高纪录。国际金融机构均在持续增持中国资产,因为中国资本市场扩大开放并规范发展,同时又能提供多样化的资产和强劲的回报。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疫情的交织下,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全球开放共识弱化,这更需坚定不移维护真正的多边主义,维护全球化发展潮流。当前,中国正在构建新发展格局,增强畅通国内大循环和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功能,加快推进规则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开放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必由之路,能够让我们把握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机遇,更加充分地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
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中国将坚定不移维护真正的多边主义,坚定不移同世界共享市场机遇,坚定不移推动高水平开放,坚定不移维护世界共同利益。中国言必信、行必果,中国扩大高水平开放的决心不会变,同世界分享发展机遇的决心不会变,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方向发展的决心不会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