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三周年:构建科创引擎,发挥对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撑作用

栏目:业界动态 发布时间:2021-11-05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浏览量: 834
分享到:

下一步关键就是加大地方政府改革力度,深化基层体制机制创新,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部署、长三角创新共同体建设构想落到实处。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三周年成果丰硕。

11月4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三年来进展情况。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丛亮介绍道,三年来,沪苏浙皖三省一市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发挥上海龙头带动作用,苏浙皖各扬所长,立足“一极三区一高地”战略定位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

数据显示,长三角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比重已经从2018年的24.1%提高到今年前三季度的24.5%,呈现出明显的强劲活跃增长特征,长三角地区对全国经济影响力带动力不断增强,对全国经济贡献率持续提高。

“在长三角经济体量如此之大的背景下还能有高增长是十分难得的。”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指出,但与此同时更应该看到长三角的管理经验、创新能力、人才储蓄、市场通道等是远比GDP更加重要的效益要素。

谈及下一阶段发展,中国城市发展中心学术委秘书长冯奎进一步建议道,长三角要推广一批成熟的经验,这是一种极其重要的带动力。长三角一体化目标多元、主体多种、内容多样、空间多类,复杂性与困难程度远超单一行政区范围,围绕一体化发展,长三角已有大量比较成熟的成果,通过推动成果转化,发挥辐射力、带动力。

上海要支持更多长三角科技企业在科创板上市

从地区来看,上海发挥带头作用。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吴清在上述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三年来,上海会同长三角苏浙皖兄弟省市,聚焦创新策源能力提升,转移转化能力提效,创新生态环境提质,积极推动科创产业融合发展,区域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步伐不断地加快。

在深化产业链协同方面,中芯、华虹等一些龙头企业在南京、无锡、绍兴、宁波、嘉兴等地实现了跨区域布局。接下来,上海将进一步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配置创新要素作用,依托长三角资本市场服务基地,完善长三角一体化服务网络,支持更多的长三角科技企业在科创板上市。

冯奎指出,一市三省应更加突出共同目标,比如要共同瞄准世界级城市群、世界级产业集群和全球创新中心等定位,协同发力。突出城市群治理的手段,在解决公共的、重大的问题上,加强区域协同协作。

下一步,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还有哪些具体措施?

丛亮透露,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加大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十四五”实施方案的落实力度,每年从实施方案中选取一批有迫切需求和工作基础的重大政策、重大事项和重大项目,并结合新形势、新要求加以适当补充,形成年度重点工作安排,以钉钉子精神一年接着一年干,一项一项抓好落实。

地级市基本实现城区公交“一卡通”

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沪苏浙皖之间的互联互通正在加快步伐。

《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中也明确沪苏湖高铁、上海市域铁路的“嘉闵线”等一批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已经实现开工,上海金山铁路延伸到浙江平湖等一批跨省市项目正在加快推进前期工作,将进一步提升“大虹桥”作为长三角交通门户的枢纽功能。

“这个‘大虹桥’建设主体将从上海一家变成三省一市共建,目标定位从过去的‘虹桥商务区’提升到‘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已经由上海一地的实践上升为长三角共同推进,由上海的虹桥提升为长三角的虹桥、世界的虹桥。”吴清指出,下一步,上海将着力提升服务长三角和联通国际的能力,加快把“大虹桥”打造成长三角强劲活跃增长极的“极中极”、联通国际国内市场的“彩虹桥”。

此前,《长江三角洲地区多层次轨道交通规划》中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成轨道上的长三角。轨道交通总里程达到2.2万公里以上,新增里程超过8000公里,高速铁路通达地级以上城市,轨道交通运输服务覆盖80%的城区常住人口5万以上的城镇。到2035年,实现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设施布局一张网、枢纽衔接零换乘、运营服务品质优,轨道交通全面引领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

同时,省际公路互联互通规划建设也逐步成为三省一市交通运输部门的常态化重点工作。

截至2021年6月,长三角第一批17条省际断头路项目中,7条已通车,其余10条正在积极推进建设过程中。其中,东航路—康力大道于2020年9月底竣工,该项目是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成立后打通的首条省际断头路,项目建成后青浦到吴江的交通时间由40分钟缩短为5分钟。

除此以外,全国首创毗邻公交线路。三省一市交通运输部门联合成立长三角毗邻地区公交客运衔接线路试点工作小组,共同制定毗邻公交年度开通计划。目前,长三角区域地级市城区公交“一卡通”基本实现,长三角三省一市共开设毗邻公交71条。

相互间技术交易额达540多亿元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吴清强调,国家部委与三省一市在上海共同设立了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办公室,统筹推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工程的建设发展规划以及各项任务的落地实施。

冯奎指出,在科技创新方面,还需集中力量攻克一批重大科技创新问题。长三角三省一市土地面积与日本相当,人口相当于日本和德国之和,但现有科技资源与实力尚不能说与这些国家并驾齐驱,空间仍然很大。

在强化创新策源功能方面,上海建成和在建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有14个,并且联动三省探索“揭榜挂帅”等方式,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领域开展科技联合攻关。

安徽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刘惠则介绍道,安徽将打造科创产业协作的大平台,深入推进上海张江和合肥两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两心共创”,规划建设“科大硅谷”,汇聚长三角和中部地区创新资源,联合布局大科学装置集群和国际科技合作网络。

在科研成果落地上,曾刚强调,一些项目在立项的时候没有和现实发展需求相结合,科研界与产业界信息不通畅,同时也缺乏中介机构,对技术成果的认定、转化效益的评估等还不健全。

目前,国家技术转移的东部中心在长三角地区设立了19个分中心,在长三角区域撮合达成技术交易也越来越活跃。同时,长三角建立的技术交易网络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完善,三省一市相互间的技术交易合同输出有1.4万项,交易额540多亿元。

浙江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陈金彪表示,浙江将积极共建科技创新共同体,共同打造长三角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加快建设长三角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联盟,推动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建设创新策源地,协作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同时,浙江还将强化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对周边区域辐射带动作用,推动省际毗邻区域协同发展,支持浙江省山区县与长三角中心城市双向建设科创飞地和产业合作园区,促进高端资源合理配置。

曾刚进一步指出,长三角的科技创新不仅仅是广满足长三角自身产业升级的需要,更是解决中国‍‍在全球当中所面临的“卡脖子”技术问题,保障产业链安全,提升高水平科技供给,发挥对全国高质量发展核心支撑作用的需要。长三角创新发展下一步‍‍还有很大的着力空间,需要继续加大创新共同体建设力度,继续深化跨行政边界产学研用一体化进程。下一步关键就是加大地方政府改革力度,深化基层体制机制创新,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部署、长三角创新共同体建设构想落到实处。

(作者:许秋莲,易佳颖,卜羽勤 编辑:包芳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