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射带动长江经济带
2月2日农历虎年正月初二,早上7时30分左右,长江边的气温低于0℃,江面雾气还没完全散开。经金陵石化码头作业人员、计量人员连续2天的工作,“托姆泰坦”号出口船装载的3.3万多吨航煤顺利驶离码头。春节期间,企业顺利完成了每天4.9万吨原油加工量和各类产品的进出。多年来,这些产品先后出口至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佳节,但像金陵石化这样连续生产的企业,生产经营是没有假期的。”对于除夕、正月初一2天的“加班”,该公司口岸办负责人丁小虎这样解释。根据金陵海关提供的数据,2021年1-11月,南京出口3635.7亿元,同增20.5%。
“其实,我们的休息日和国家法定休息时间是同步的,只不过凑巧我需要在春节期间上班而已。”2月7日下午,刚刚结束巡检的金陵石化炼油四部安全管理人员张少波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这位来自内蒙古的小伙毕业于常州大学,已连续3年在春节期间保持“上班状态”,但本质上属于他的“休息时间”并没有减少。
南京钢铁也不例外。钢材属于国家储备物资和基本建设耗材,要通过连续性生产保证钢材市场供需平稳,而高炉、加热炉等炉台,重新启动一次会消耗带来极大的成本。
“江苏沿江8市的汽煤柴油等,绝大部分都是我们供应的,这些最基本的民生保障产品生产供给必须保持24小时不间断。”金陵石化总调度长刘轶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此外,企业同时还是江苏诸多新材料工业园区的基础原材料(成品油、液态烃、石油苯、烷基苯等)主要供应商之一,并在沿长江上下游各地产业园区拥有大量的客户,是沿长江经济带最重要的燃料型炼油企业之一。
据刘轶介绍,如果算上企业与所在地开发区的共建联动机构,每逢节假日等“两特两重”时期,各级领导干部带头带班,安全、生产、设备等专业技术人员轮流值班,实际上有5套人马确保“24小时”运营。简言之,这一工作机制本质上是“换人不换马”,在体系内部俗称“倒班”。因此,在金陵石化,超过1/3的岗位人员在春节等节假日期间保持正常连续运作,这不是负担,也不是奖励,而是一种工作习惯和企业文化。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2021年10月华东地区曾一度面临柴油短缺问题,在接到有关指令后,金陵石化迅速对生产流程进行了调整,不计成本加大了柴油生产量,不到半个月就平稳了市场的供需两侧。
刘轶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近几年来企业面临着安全生产和疫情防控的双重重压,但现在看来,经受住了疫情防控与经济发展的考验,“从南京城市面和企业的生产经营面看,主要在于防控的精准化工作做得很好,比如,对员工身体状况和行程动态等,进行了实时掌控。”
切入细分市场:传统产业向“特”转型
在产业格局加快重构、行业竞争全面升级以及“双控”“双碳”加速倒逼的新形势下,像金陵石化、南京钢铁这样特大型企业已不可能再走单纯扩大规模的“老路”。
“除了完成中石化安排的生产经营任务外,要为地方经济发展做贡献,从油向特转型是一个方向。”刘轶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这种转型是利用企业自身的优势,瞄准细分市场领域,或利用规模和体制优势,降低部分产业的成本。
所谓“油转特”,不追求规模,而是以增加值和附加值为主,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以2021年完成的一个项目看,经过几乎零投资的技术改造升级后,生产出了一种高纯度的医用溶剂正己烷,为生物医药产业做出了积极贡献。而南钢也积极在“特钢”领域占领市场,研发了35个核心产品,如高标轴承钢、耐候桥梁钢以及镍系钢等。
以这类引领细分市场的新产品开发为抓手,金陵石化、南京钢铁正积极加强与国内科研院所、高校的合作,走产学研协同之路,成立高端研发中心,在不增加能源消耗、保基本经济面需求产品的基础上,向特殊用途产品转型发展。
这些项目,将是未来这些传统产业企业转型的重要领域。何雨认为,在科技创新这条路上,当炼化、钢铁等传统产业依托自身优势进行业务转型时,其“研发-中试-量产”的速度会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