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进一步做好财政支持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栏目:业界动态 发布时间:2022-06-01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浏览量: 482
分享到:

杨志勇(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财经智库》《财贸经济》副主编)

近日,财政部印发《财政支持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财政一直在党和国家重大战略决策的贯彻落实中扮演重要角色。进一步做好财政支持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是为了积极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双碳”目标)的实现,对于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来说,并不容易。众所周知,发达国家的发展过程,伴随着大规模的碳排放过程;发达国家的人均碳排放保持高位,中国处于较低的水平。发展的过程,势必伴随着人均碳排放水平的提升。这是发展的规律。即使这样,中国还是提出“30·60”目标,并正在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去实现。这充分体现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国家,对世界的庄重承诺。

“双碳”目标的实现并不容易,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就政府方面来说,需要一系列公共政策形成合力。“双碳”目标是一个技术性很强的公共政策目标。对于这样的目标实现,毫无疑问,离不开环境保护部门及其他专业部门的努力。专业部门的专业治理,不仅细化“双碳”目标,让目标变得更具有可操作性,而且给社会各界提供“双碳”目标实现的路线图。由于“双碳”目标的实现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即使专业部门,也可能有不同的技术路线和方案,而且,随着技术进步,新方案也可能进一步取代原先设定的方案。这是专业治理的复杂性和专业性所决定的。

财政支持“双碳”工作,更多体现在财力保障上,体现财政治理的要求。财政治理从形式上不外乎通过财政收支调节,体现公共政策意图。但这是远远不够的,如何收,如何支,奥妙很多。不合理的收支行为,不仅仅意味着财政资金的浪费,而且由于偏离目标,还可能让“双碳”目标的实现变得更加遥远。因此,财政支持所体现的财政治理必须与专业部门的专业治理紧密结合。《意见》找准着力点,充分体现财政治理与专业治理有机融合的要求。

在财政治理上,需要加快建立健全促进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政策体系。在这样的财税政策体系中,各具体政策工具有相应的作用定位,协同作用,并形成合力。这种合力不仅是财政政策内部的合力,而且还是财政政策与其他部门政策共同形成的合力。一方面,财政资金、税收、政府采购等多项具体政策在各自领域发力。另一方面,财政部门自上到下联动,财政部门与其他部门横向互动。

应该说,在《意见》发布之前,财政就一直在支持“双碳”工作,并已形成相应的政策体系。当然,这样的政策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本身就对财政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结合“双碳”目标,财政需要做的事就更多了。

“双碳”工作相当复杂且难度大,财政政策体系的完善不可能一下子就全部到位,因此,首先要确定原则。《意见》提出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因地制宜、统筹推进,结果导向、奖优罚劣,加强交流、内外畅通四条原则,符合这项工作的实际情况,也体现了工作目标的要求。关键是按照原则要求开展工作,抓好落实工作。

《意见》还特别注意抓出实效,强调责任落实,注意协调配合,持续跟踪问效。无论是哪一项具体财政政策,在落实中,都体现为财政资金成本。同样的成本要追求收益最大化;同样的收益要强调成本最小化。按此要求去做,预算资金的绩效才可能最大化。同时,财政资金的使用也要相应的责任承担机制。

近年来,财政部在强化资金保障、税收政策激励约束、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政府绿色采购政策上已经做了不少工作。这些工作的经验需要进一步总结,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

支持清洁能源发展,是财政支持双碳工作的重要内容。做好这项工作,最终应体现在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上。财政对新能源汽车的支持政策就在不断提高补贴技术门槛,体现了促进技术创新的要求。可再生能源发电等的财政支持政策也体现了这一要求。支持低碳发展的税收政策、政府绿色采购政策、支持碳汇能力的巩固和提升的财政政策,同样要体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财政支持“双碳”工作,是一项社会关注度极高的政策。做好这项工作,需要财政工作者不断地加强学习,加强财政部门和专业部门的协调,注意技术攻关;需要进一步加强预算资金管理,让预算资金的使用在预算法的约束下进行也至关重要;需要进一步加强公共政策评估,提高财政资金的绩效。

(作者:杨志勇 编辑:陆跃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