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房企的困境
对于流动性仍然受限的房地产业来说,以“三支箭”为代表的此轮金融支持,无异于久旱逢甘霖。
2021年下半年以来,在推进行业“去杠杆”的背景下,房地产业的信贷环境骤然紧缩。由于在融资、销售两端均受到影响,房地产业的流动性开始吃紧。
当年年末,监管部门开始推出稳楼市政策,试图在执行层面纠偏。到2022年,这种尝试仍在继续。据中原地产统计,截至11月15日,今年各级监管部门出台的稳楼市政策已经超过1000次,频次为历史新高。从政策力度上,经过今年的三次降息,以及对限购、限贷等措施的优化,购房者的信贷门槛已经降至历史新低。
但由于疫情反复、经济波动等多重因素影响,房地产市场并未真正回暖。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今年前10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为11.12亿平方米,同比下降22.3%;商品房销售额10.88万亿元,同比下降26.1%。同期,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同比下降24.7%,降幅连续8个月扩大。
其中,以往杠杆率高、扩张速度快的民营房企,受影响较为明显。且相比国资房企,民企更难获得融资,从而加剧了其困境。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民营房企在土地市场的参与度就明显下滑。为防止出现流拍、流标,地方国资托底现象日渐凸显。据中指研究院的统计,2022年首批次集中供地中,央国企和地方国资拿地金额占比达72%,二批次和三批次集中供地中,该比例则在八成以上。
目前已经出现债务违约的房企,也以民营企业为主。
北京某上市房企相关负责人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从去年下半年算起,这轮房地产市场的下行周期已经长达17个月,为历史最长,调整深度也堪称空前。在对需求端的支持政策已应出尽出的情况下,从融资端注入“活水”已经刻不容缓。
他表示,对占据市场主流的民营房企进行金融支持,更容易提振整个行业的信心。
从“救项目”到“救企业”
对于“三支箭”的政策效果,业界有不同看法。一种观点认为,部分房企已经出现债务违约,并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导致企业在债务泥潭中积重难返。此时的金融支持,其效果待观察。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对于仍在积极自救,且基本面尚可的房企来说,政策积极的一面不容忽视。
前述房企人士指出,今年以来,很多地方政府出台了纾困政策,但其基本原则是“救项目,不救企业”。相比之下,“三支箭”则是明确指向企业。这是对现有政策的重要补充,也是这轮金融支持措施最重要的意义所在。
但他也提醒,从监管部门近期的口径上看,政策指向一直是“优质房企”。因此,基本面较差的企业恐怕很难获得支持。
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信贷和债券“两支箭”,面对的融资主体、融资规模是有限的,而且在信贷投放、债券发行方面,需要开发商提供合格抵押物、担保和反担保。出于对风险的担心,市场预期谨慎,加上合格抵押物、担保和反担保不足,业内人士对这两支箭的效果并不乐观。
“第三支箭”则完全不同。资本市场上投资者分散,不同投资者对风险的判断不同。有的投资者可能认为市场已经见底,或资产价格相对低廉,值得入市。所以,可以依据其风险分散、价格发现的优势,最大程度地扩张融资能力。
李宇嘉认为,“第三支箭”的启动,增加了一个很重要的渠道,连同第一、第二支箭一起,能够形成资金利好的叠加效应,从而提振金融机构、债券承购人的积极性,推动这两支箭的效果落地。再叠加其他方面的金融支持,其综合效果值得期待。
有分析人士还指出,包括“三支箭”在内,近期的一系列金融支持政策中,资金用途都指向风险处置、项目建设和交付、保障房项目、上下游企业等,这种导向并不违背“保交楼,稳民生”的宗旨。
但就整个房地产业而言,“三支箭”的效果仅仅体现在融资端。
在房企的资金来源中,自有资金仅占一小部分,其余为销售回款和各类融资,二者占比大致相当,均在40%以上。
因此,多数受访者认为,即使在理想状态下,“三支箭”也仅能缓解一时之需。只有提振行业信心,促进市场交易持续性回暖,才能使流动性问题真正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