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务院同意在沈阳市、南京市、杭州市、武汉市、广州市、成都市6个城市开展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试点期为3年。至此,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增至11个。国务院要求新试点城市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紧紧围绕本地区发展定位,进一步推进服务业改革开放,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在刚刚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扩大市场准入,加大现代服务业领域开放力度,主动对照相关规则、规制、管理、标准,深化国内相关领域改革,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相比于商品贸易参与国际竞争,服务业多属于本地化发展,由于我国服务业开放慢于制造业,因此,服务业虽然规模大,但竞争水平不高,无法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高质量服务业需求,而生产性服务业的水平也会拖累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因此,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
国际经验表明,一般当人均GDP达到8500美元以后,服务消费占比将进入加速阶段,进入工业化后期,产业结构将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转型升级。2021年,服务业增加值占我国GDP比重为53.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4.9%,拉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4.5个百分点,分别高出第二产业13.9、16.5和1.4个百分点。在全国就业人员中,第一产业占22.9%,第二产业占29.1%,第三产业占48.0%。可见,服务业对国民经济增长和就业做出的贡献最大,“稳定器”作用明显。
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后,我们不仅仅推进科技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也包括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不仅仅是发展先进制造业,也要同时推动建设现代服务业,要实现全面高质量发展,而不是仅限于狭义的制造业领域。先进制造业与我国国际竞争力息息相关,必须重点突破,服务业则事关我国可持续发展与就业。在后工业化时期,GDP占比最大的服务业如果不能持续进步,则会拖累整体经济效率与增长速度,并影响到就业稳定。
发展服务业,有利于扩大内需。在主要发达国家,服务业占GDP比重70%左右,我国目前才达到50%。2021年,我国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占人均消费支出比重为44.2%,还在不断增长。最新发布的《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提出积极发展服务消费,包括文化旅游、养老教育、医疗健康、体育等。我国数亿中等收入群体已经转向服务消费为主的模式,但是,我国贸易逆差也主要来自服务业,比如旅游、教育、文化娱乐等,表明高质量供给满足不了国内需求,服务业是实现高质量供给与需求的结合点。
发展服务业,有利于扩大就业。在后工业化时期,服务业部门创造最多就业。我国制造业长期专注于制造环节以及加工出口模式,造成了生产性服务业相对落后。生产性服务业需要大量专业人才,是吸纳大学生就业的主要部门。以制造业发达的德国为例,据统计,2018年末,德国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软件和信息及传输技术服务业企业等生产性从业人员达到2261万人,比2013年增长了990万人。此外,生产性服务是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互动的关键节点,是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与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力量,因此,我国需要着重推动服务业与制造业深入融合发展。
关系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制度。要通过改革推动服务业市场向社会资本和外资加速开放,清理并大幅削减服务业领域边境内壁垒,强化服务业领域的竞争政策基础性地位,推进服务业领域内外标准对接。服务领域开放是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的重中之重,实现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也是制度型开放的主要目的,因此,必须加快引入相关规则、规制、管理、标准,推动我国服务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