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扩大有效投资依然至关重要

栏目:业界动态 发布时间:2023-05-26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浏览量: 160
分享到:

于长革(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今年以来,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在去年高基数基础上,投资的边际贡献虽然不如消费,但投资较快增长对于快速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发挥了关键作用,为经济平稳运行提供了重要支撑。但也要看到,在1-2月高增长之后,近期投资增速开始回落。无论从总量来看,还是分项目来看,投资增速均呈现下滑态势。特别是民间投资持续低迷,累计增速从2021年2月的36.4%降至今年4月的0.4%。

当前,国内需求不足的制约依然明显,消费结构性问题比较突出,除服务型消费快速恢复外,汽车、家电、家居等大宗消费需求尚未有较大起色,居民消费信心依然不足。4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18.4%)明显提升,主要是因为去年基数过低所致,但从两年平均增速、环比增速、市场预期等角度来看均有所走弱;进口跌幅扩大,仅出口仍偏强,但在世界经济增速放缓、外部不确定性因素较大的背景下,我国出口能否持续高增长有待进一步观察。

投资一头连着需求、一头连着供给,带动性强,关联度高,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稳定器,也是促增长、调结构的动力引擎。特别是在当前国际环境仍然复杂多变、国内需求不足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经济回升基础尚不牢固的背景下,稳投资尤其是扩大有效投资对于扩大内需、提振经营主体信心、改善经济发展预期、增强发展后劲至关重要。因此,要牢牢抓住扩大有效投资这个关键。当前,我国仍处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阶段,投资需求大、潜力足。在这个过程中,要围绕补短板、调结构、增后劲的目标要求,进一步扩大有效投资,以投资效率的提高带动全社会投资增长,在扩大国内有效需求中培育更多增长动力,加快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一方面,要稳定政府投资,特别是扩大基础设施投资。从整体上来看,目前我国基础设施依然是经济效率和生活水平提升的短板,而基础设施投资恰好又是易于操作、见效最快、效率最高的扩大内需措施,不仅能快速弥补需求缺口,而且能够有效提升未来发展潜力。因此,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宏观经济政策,要将扩大基础设施投资作为重要抓手,围绕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扩大有效投资。

要充分用好预算内投资和地方政府专项债资金。今年以来,各地在提前下达的新增债务限额内,加快发行用于项目建设的新增专项债券,重点支持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交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以及保障性安居住房等重点领域、重大项目建设,对带动扩大有效投资、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发挥了重要作用。下一步要进一步用好地方政府债券资金,发挥专项债券稳定经济大盘的积极作用。一是将债务限额及时下达各地,并督促地方做好新增债券发行使用工作,持续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推动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二是指导地方按照“资金跟着项目走”原则,围绕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重点领域、重大项目,提高项目储备质量。加强专项债券投向领域负面清单管理,严禁将专项债券用于各类楼堂馆所、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三是将专项债券收支全面纳入预算管理一体化范围,严禁“以拨代支”“一拨了之”等行为,防止资金挪用。开展全生命周期绩效管理,压实主管部门和项目单位管理责任,常态化组织财政部各地监管局开展专项债券使用管理情况核查。

另一方面,更要激发民间投资活力,调动各方投资积极性。政府投资相对于市场投资来说数量较小,因此要强调引导作用,通过政府投资带动更多的市场主体参与投资,特别是民间投资。民间投资是支撑我国投资增长、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率的重要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民间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始终保持在55%以上,是拉动投资增长的主力军,但今年一季度民间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仅为54.2%,为2010年以来最低点。

在当前经济依然面临一些挑战和压力的背景下,激发民间投资活力、调动各方投资积极性极为关键,重中之重是稳定市场主体预期。要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从法治和制度层面落实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平等竞争等举措,出台系统集成方案,并强化政策落实,全面改善市场主体和社会主体预期,尤其是民营经济主体的预期。一是推动各项降成本政策措施落地见效,增强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提升民营企业的政策获得感,稳定民营企业的投资预期。二是优化投融资环境,鼓励金融机构按市场化原则,通过各种方式加大对民间投资项目的支持力度,不盲目抽贷、压贷、断贷。三是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大对民间投资合法权益的保护,开放更多的重大项目领域让民间投资有机会参与,包括通过与公共投资合作或者独立投资的方式得到发展的机会,加强对民间投资项目的要素保障支持,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更好发挥民间投资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