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工业园,低调的超级LP

栏目:业界动态 发布时间:2024-12-23 来源: LP波谱 浏览量: 45
分享到:

国内一级市场最活跃的LP之一。

1992年,李光耀到访中国,在苏州访问时他突发奇想,认为新加坡的投资者能够把“苏州重新发展成一个美丽的城市,并在毗邻地段开发一个工商业区。”这与当时苏州政府官员的想法不谋而合。

两年后,这灵光一闪的念头,在中新两国政府的支持下正式落地:双方预计投入约200亿美元,花10年时间,建设占地7000公顷的工业园区——苏州工业园。

30年过去,苏州工业园不仅成为全国工业园区的一个标杆,也成为国内一级市场最活跃的LP之一。

就在最近,苏州工业园又出手了。工商信息显示,苏州工业园区二期产业投资基金设立,规模高达100亿。LP包括苏州工业园国投公司、苏州工业园区经济发展有限公司,管理人为园丰资本。

2017年,苏州工业园区设立了第一期产业投资基金,规模也是100亿元,为苏州产业生态的完善立下汗马功劳。这次二期基金再添100亿,无疑将巩固苏州在科创投资上的优势地位。

 

掌管200亿,谁是园丰资本?

先来看看二期基金设立情况。

工商信息显示,这支基金的两大LP分别是:苏州工业园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控股有限公司、苏州工业园区经济发展有限公司。两者均是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控股公司,股权结构为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持股90%,江苏省财政厅持股10%。

管理机构园丰资本成立于2020年,是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下属政策性股权投资平台。此前,该基金管理着第一期100亿的产业投资基金和20亿的天使母基金。随着这次新一支100亿的产业投资基金设立,园丰资本的管理规模将攀升至220亿元以上。

园丰资本掌舵人盛刚,此前在元禾控股工作约20年,是苏州股权投资市场的一员老将。在他的带领下,园丰资本近两年的表现十分活跃。

CVSource投中数据显示,园丰资本管理的苏州工业园区产业投资基金(一期),直投了18家企业,累计投资金额29.38亿元。其中既有早中期阶段,也有新股发行的基石投资人,还包括二级市场的定增投资。

比如,2019年该基金投资了半导体自动化设备公司斐控泰克的天使轮融资。今年2月,这家公司被高端自动化装备制造商罗博特科收购。2021年3月,一期基金在创胜集团港股上市前参与了出资。2022年11月,又参与了上市公司通富微电26.93亿元的定向增发。

作为LP,一期基金还出资了顺融资本、睿兴投资、盛世投资、建银国际、元禾控股、维梧资本、高瓴创投、中信资本等多家知名机构。其中和维梧资本合作的维梧(苏州)健康产业投资基金(有限合伙),其规模高达近百亿。

另外,园丰资本管理的园区天使母基金已累计为24支天使子基金出资,如朗煜资本、元生创投等,带动基金总规模超60亿元,据官方披露的消息称,已实现了超5倍的资金放大。

而且今年11月,《21世纪经济报道》在一篇报道中披露,园丰资本正在推动新一期天使母基金落地。该基金将由园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控股有限公司出资10亿元设立,基金年限为15年,主要投向生物医药及大健康、纳米技术应用及新材料、人工智能及数字化产业、新能源及绿色产业、低空经济及航空航天产业等方向。这意味着在本月100亿基金设立之后,苏州工业园区的创投生态,还将迎来更多活水。

 

苏州工业园,低调的超级LP

苏州工业园区的LP的当然不止园丰资本,而且投资历史也远不是最近才兴起的。

在新加坡模式的影响下,苏州工业园区早在2001年,就成立了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创业投资有限公司,简称“中新创投”。这家机构在2007年重组为苏州创业投资有限公司(简称“苏州创投”)。

2006年9月,苏州创投和国开金融公司(国开行全资子公司)联手设立了苏州工业园区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规模为10亿元,是国内第一批由地方政府发起设立的产业引导基金。到了2009年9月,这10亿元的苏州引导基金投资了德同资本、软银中国、智基创投、和利资本等16家基金,涉及了TMT、生物医药、新能源、消费服务等多个领域。

2012年,苏州创投又更名为元禾控股,成为苏州市内三大投资平台之一。据其官网信息显示,元禾控股目前管理着1200多亿元的资产。截至2024年11月底,直接投资项目超1500家次,培育上市公司111家(其中科创板47家),通过元禾母基金投资子基金182只。

除了元禾控股、园丰资本,这两家由苏州工业园区控制的投资平台外。苏州工业园区间接控股的上市公司中新集团,也是当地重要的LP。

这家成立于1994年公司,原是中新合资成立的园区开发平台。2019年公司在A股上市,目前“苏州中方财团”持股46.8%(新方财团持股25.2%)。中方财团的第一大股东则为苏州工业园区经济发展有限公司,持股28.3%。

CVSource投中数据显示,中新集团作为LP出资了58支基金。最近的一笔出资是,参与投资目标规模50亿元的北京显智链二期创业投资基金(有限合伙)。此外,还给中科创星、英诺天使、道彤资本、达晨财智、中芯聚源等机构出资。

2020年,中新集团设立了中新资本,不完全统计目前投资了约30家企业,最近的一笔投资是在本月投资了苏州的硅基液晶光学器件研发商贝耐特光学科技。

如此看,苏州工业园区旗下既有专业投资集团元禾控股,又有母基金管理机构园丰资本,还有上市公司中新集团(中新资本)。它们共同构成了苏州市创投生态中不可或缺的拼图。

 

苏州工业园是如何炼成的?

中国大大小小的工业园区超过8万家,能够像苏州工业园一样拥有多家投资平台,并且在市场频繁出手的可不多。苏州工业园为此至少花了30年时间励精图治。

1992年9月,李光耀访问苏州时,看到当地百业待兴,于是突发奇想萌生了在此处复制新加坡模式的念头。显然,苏州市的政府官员和李光耀抱有相同的想法。

在一次午餐后,时任苏州市市长的章新胜对李光耀说道:“新加坡有500亿美元的储备吧……怎么不考虑把其中10%带到苏州来投资,让我们也像新加坡一样实行工业化?”为了说服李光耀,章新胜还向李光耀承诺给予特别待遇,“确保新加坡的投资取得成功。”

于是,在两国政府推动下,1994年2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新加坡共和国政府关于合作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的协议》在北京钓鱼台签署。正如前文所述,这项投资约200亿美元的庞大计划,正式拉开帷幕。

双方的合作远比计划的发展更快。成立仅6年,就吸引来36家世界500强企业,累积引进外资70亿美元,在全国40多家开放区中位列三甲。

2000年5月《人民日报》发表了文章,盛赞工业园取得的显著成果:“这个位于苏州北部金鸡湖畔的地方,6年前还只是洼地瓦舍,但是仅仅3年,它就完成了首期8平方千米的高标准开发,在全国开发区中创造出单个项目平均投资额超过3000万美元的记录;5年后,苏州荣登英国权威杂志《企业预测》评选的‘亚洲十佳工业园’行列……”

苏州工业园为何能在6年时间里脱颖而出?

新加坡尤索夫·伊萨东南亚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黎良福在一篇名为《新中关系:通过进一步的互联互通寻求持续相关性》的文章中,谈到了他的看法:苏州工业园与其他当时成立的工业园,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两点:

1.这是由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高层共同推动建设的工业园区,政府合作的元素必不可少。

2.苏州不仅吸收了新加坡的投资,更重要的是接收了新加坡的“软件转移”。

前一个原因强调了苏州工业园的重要地位。当时设立园区时,还成立了苏州工业园中新联合协调理事会,联合协调理事会主席由中新双方副总理一级担任,每年开一次会,重大问题由理事会研究解决。这无疑给予了苏州工业园拥有远超其他园区的资源调动能力和自由度。

举一个例子,博世于1999年在苏州设立了独资公司。这在当时是完全超乎意料的。因为按当时的国家规定,投资3000万元以上的项目要经过国家审批。但令其他城市没有想到的是,苏州工业园在当时获得了可以自行审批1亿元以下投资项目的新政策。于是,博世以极快的速度在苏州投资6000万元成立独资子公司,迅速切入到了中国市场。

再说第二点软件转移。所谓“软件转移”,即新加坡规章制度、工作程序、长期规划、社区文化等软性的管理经验也被移植到了苏州工业园中。

“作为一个高度市场经济化的国家,它(新加坡)在政府经济战略的制定,政府强有力的宏观调控与微观自由经济的相结合,大规模吸引外资、建立健全的行之有效的法制体系等方面,颇有独到之处”在当时苏州官方发布的一篇论文中,研究者如上写道。

这种“软件转移”在现在或许已经司空见惯,但在90年代的中国却十分新颖。特别是它将苏州工业园转换成了一个链接中外企业的服务平台,在吸引国外企业、海外投资者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当然最近的10年,苏州走出了一条自己的道路,并且成为国内其他高新区、开发区的效仿对象。东莞设立松山湖高新区时,就对苏州工业园做了详细的比较研究,足见其在国内的影响力。

正如知名学者郑永年在《制内市场:中国国家主导型政治经济学》一书所写,“它以新加坡发展模式为基础,发展成为中国领先的工业技术制造中心和国家经济的旗舰区……随着各地地方政府官员纷纷向苏州经验学习,它很快就传播到了中国其他拥有类似工业基础和比较优势的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