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楷博平联合主席和联合创始人助·伯斯汀:中国公司赴美上市并未“冰封” 亚洲将成SPAC前沿阵地

栏目:业界动态 发布时间:2021-11-19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浏览量: 828
分享到:

作为全球前两大经济体,中美两国未来仍有合作空间。

受中美监管政策约束,近几个月中国公司赴美上市几乎冻结,滴滴之后鲜有中国公司在美上市。

麦楷博平联合主席和联合创始人助·伯斯汀(Drew Bernstein)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强调,即使监管机构加大了审查力度,中国公司IPO仍然备受投资者青睐,预计中小型独角兽公司和新兴成长型公司(估值在2.5亿美元至10亿美元之间)仍将有机会在美国市场通过IPO或SPAC上市。

需要注意的大背景是,近期中国公司赴美上市遭遇政策阻力。当地时间8月16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主席加里·詹斯勒(Gary Gensler)在社交媒体发布视频信,对此前发布的中概股VIE架构上市指引进行解释,并明确表示暂停这类公司登陆美股市场。

不过近期市场情绪已经略有回暖,11月1日,联拓生物在纽约进行了一场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首次公开募股,此次上市标志着为期4个月的中国企业在美上市冻结期的结束。

对于投资者而言无法忽视的一点是,中国公司的融资需求十分旺盛。研究机构清科研究中心(Zero2IPO)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个季度,对中国初创企业的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比上年同期增长75%,达到1650亿美元。这一金额已超过2020年全年的投资总额,并有望打破2017年创下的最高纪录。

而作为全球前两大经济体,中美两国未来仍有合作空间。伯斯汀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两国元首于近期视频会晤,很明显中国和美国是相互依存的。“我看到了持续合作的未来,特别是美国投资者依然热衷于中国的独角兽企业,而美国仍然是公开上市的‘黄金标准’。”

麦楷博平是在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PCAOB)注册的会计师事务所,服务过超过70家美国上市的中国公司,中概股审计客户业务量排名前五。伯斯汀指出,要获得交易,中国公司仍需快速获得并保持投资者信任。财务信息必须可靠且准备充分,要有较强的公司治理能力和强大的管理团队, 从而支持高效的交易流程。

中国公司赴美上市并未“冰封”

《21世纪》:自6月份滴滴上市融资44亿美元以来,联拓生物(LianBio)是第一家在美上市的中国公司。我们从中能得到什么信息?哪些行业更有可能受美国投资者欢迎?

伯斯汀:投资者对科技型医疗保健、汽车和消费类公司感兴趣。中国的科技企业正创造出独特的商业模式,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扩张。全球800多家独角兽公司中,超过半数来自中国,独角兽公司是指估值超过十亿美元的公司。我们预期,中小型独角兽公司和新兴成长型公司(估值在2.5亿美元至10亿美元之间)仍将有机会在美国市场通过IPO或SPAC上市。

《21世纪》:美国立法者去年通过了一项法案,责令不符合美国审计标准的中国企业退出美国交易所。对在美上市的中国公司来说,这意味着什么?美国监管的最新趋势又是怎样的?

伯斯汀:所有在美国上市的公司都必须遵守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监管政策。若想成功募集境外资金,中国公司需加强会计能力,可靠的财务报表和强有力的公司治理对于赢得投资者的信任和信心是至关重要的。目前,美国监管政策与之前保持一致。如果监管发生变化,无论公司来自哪个国家,都必须遵守。

《21世纪》:在中美两国监管日益严格的背景下,成长型公司在美上市的前景如何?

伯斯汀:即使监管机构加大了审查力度,中国公司仍然是投资者青睐的极具竞争力的IPO候选。尽管(美国)正在加强监管, 但由于大量的多元化资本、投资者的专业知识和打造全球品牌的潜力,仍有中国公司赴华尔街寻求上市。

此外,SPAC(特殊目的并购公司)已成为在美上市越来越具有吸引力的工具。随着SPAC热潮向亚洲扩张,我们预测,将有更多的美国SPAC瞄准中国公司进行SPAC收购。另外,我们预测,亚洲的SPAC公司(已经在新加坡出现,中国香港也可能即将开放SPAC上市)将寻求全球收购的机会,同时也着眼于赴美上市。

中美监管合作前景

《21世纪》:你如何看待未来的中美监管合作?

伯斯汀:中美两国是世界最大的两个经济体,投资者对中国市场和美国市场的兴趣体现出他们对开展业务的强烈兴趣。两国元首于近期视频会晤,很明显中国和美国是相互依存的。我看到了持续合作的未来,特别是美国投资者依然热衷于中国的独角兽企业,而美国仍然是公开上市的“黄金标准”。

《21世纪》:从长期来看,新冠疫情将会给计划赴美上市的中国公司带来什么影响?

伯斯汀:在疫情期间,中国以及其他国家的科技型企业对投资者的吸引力越来越大。美国市场欢迎遵守SEC规则、展现强大公司治理能力、发展可行商业模式并吸引投资者兴趣的所有公司。

《21世纪》:越来越多的公司正积极寻求在中国香港上市。你对这一趋势有什么看法?

伯斯汀:中国公司可以自行选择上市地点,比如中国香港或上海等国内市场,或是美国市场。鉴于(美国)资本来源的多样化,很多符合SEC标准的中国公司会首先进入美国市场,这会使它们能够进行额外募资。我们看到,一些在中国香港谋求二次上市的大型中国公司就这样操作过。

亚洲将成SPAC前沿阵地

《21世纪》:中国香港于9月份提议变更规定以允许SPAC上市,但限制要比其他地方更严格。这会给全球金融市场带来什么影响?中国是否会出现一股SPAC热潮?

伯斯汀:鉴于对创新科技公司的关注以及需要找到目标公司的SPAC的数量,亚洲将成为下一个SPAC市场前沿。在全球800多家独角兽公司中,超过半数来自中国,而且将来会更多。事实上,美国投资者正在寻找适合的亚洲公司,竞相争作SPAC保荐人或IPO承销商。如今,投资者正四处寻找交易。

《21世纪》:新加坡、中国香港和美国的SPAC分别有什么优势和劣势?

伯斯汀:市场选择取决于公司目标,包括其所需的资金量和目标客户。对大型公司来说,美国市场因其流动性的深度、市场的多元化和机构投资者的成熟度,仍然代表着“黄金标准”。

SPAC为公司在竞争环境中募集资金提供了一个可行的选择,SPAC在亚洲的开放对中国公司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机遇。美国的SPAC正在全球范围内寻找目标公司,包括中国和东南亚国家。亚洲的SPAC也将有机会收购目标公司,并为公司提供更多选择。

《21世纪》:今年下半年,由于很多SPAC糟糕的财务表现以及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对SPAC信息披露的监管打击,投资者感到恐慌,融资步伐有所放缓。2022年SPAC又将如何发展?

伯斯汀:依然有很多公司寻求SPAC上市。实际上,SPAC正从美国向亚洲市场扩展,亚洲的SPAC和美国SPAC都在寻求目标公司。随着市场的适应,未来将会出台监管要求进行管控,类似于传统的IPO经历的过程。

有些公司正在对SPAC和传统IPO进行比较评估。对中国公司来说,SPAC代表着一种新的资本来源。通过SPAC,公司能够实现一定程度的价格确定性以及交易效率。

我们预计,SPAC交易将继续在美国和全球范围内进行,同时也将扩展到亚洲。

《21世纪》:还有其他的观点和我们分享吗?

伯斯汀:IPO和SPAC交易进展迅速。要赢取交易,中国公司仍需快速获得并保持投资者信任。财务信息必须可靠且准备充分,需要拥有公司治理能力和强大的管理团队, 从而支持高效的交易流程。

(作者:吴斌 编辑:和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