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制性环境信息披露趋近
规范且具体的ESG信息披露是可持续投资发展的坚实基础。
在我国监管层面,证监会、国资委、生态环境部等机构近年来发布多项文件和指引,明确环境维度披露要求,逐步形成覆盖央企国企在内的ESG披露标准体系。
2022年3月,国务院国资委成立科技创新局、社会责任局,提出“抓好中央企业社会责任体系构建工作,指导推动企业积极践行ESG理念,主动适应、引领国际规则标准制定,更好推动可持续发展”。
2022年6月,银保监会发布的《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实际上已将ESG理念贯穿于其中。绿色金融进一步发展,需要通过一套科学化指标来协助金融机构在投融资流程及后续风控流程中识别企业的ESG的风险。
“ESG信息披露的上市公司数量和比例在不断增加,截至2022年4月30日,年报披露ESG相关报告的A股上市公司已从去年的1100家增加到1400家,”孙念瑞表示,ESG代表的可持续发展观与实体经济和金融发展关系密切。上市公司是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基石、国民经济的主力军,近年来,国内监管对上市公司ESG实践、信息披露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水平和主动性也逐步提高。在“双碳”等可持续发展背景下,未来ESG对上市公司日常经营和市场定价的影响将更加凸显。
与会嘉宾认为,从国际经验来看,成熟的资本市场在发展绿色和可持续金融方面,应该通过强化可持续发展相关信息披露来提高市场的透明度;推动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如绿色债券、气候债券、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绿色资产支持证券、碳期货等,以满足各类市场主体对绿色低碳转型的要求。
本土ESG标准亟待统一
当前,国际ESG指标基本遵循欧美市场的原则和标准,针对其他政策体制和文化背景的市场尚缺少差异化指标建设,其评级体系不完全适用于中国市场,存在对中国企业低估的情况。
根据中诚信2022年国内上市公司ESG评级表现数据,评级结果整体而言呈正态分布。其中A级别及以上的公司数量较少,占比仅为6.3%;91.9%的公司级别分布在B-BBB级别之间。BB级别的公司数量最多,占比为49.0%;国内目前尚无符合AAA标准的公司。
“评级机构的数据表现不理想,主要在于企业不知道怎么做ESG披露。”沈双波表示,评级机构是ESG生态圈不可或缺的一个因子。当前资本市场上评级机构数量多,标准多,给企业的识别和管理带来了难题。监管部门应该加强对ESG评级公司的管理,评级公司也需提高数据管理能力水平。
目前,中国的ESG发展仍处于高速成长期,构建完善的ESG生态,追赶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都需要市场各方的共同努力。
ESG作为一种风险管理方式,着眼于未来发展可以帮助企业更早、更好地发掘和规划长期风险,规避突如其来的“意外”,从而实现企业风险的全面管理。
在华夏基金总经理李一梅看来,标准繁多、标准不一致是ESG投资的一大障碍。本市场的全球性质将推动可持续信息披露逐渐地、不同程度地转变成强制要求,去年成立的ISSB框架是一个真正的全球ESG信息披露标准,值得中国上市企业高度重视。
在我国监管层面,证监会、国资委、生态环境部等机构近年来发布多项文件和指引,明确环境维度披露要求,逐步形成覆盖央企国企在内的ESG披露标准体系。“双碳”战略的持续深入推进为中国ESG完善开拓了广阔的践行空间。
沈双波认为,就目前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100%披露,高碳行业的披露不足30%的ESG披露行业情况来看,企业对ESG的管理或披露实际并没有达到预期。她表示,监管部门应尽快明确资本市场的ESG披露边界和主要议题,规范对ESG评级机构管理;投资人也需加强ESG相关制度建设、风险应对等。
ESG发展上升为公司战略
“我们希望ESG可以作为企业战略融入到整个商业设计里,而不再是一个简单的被量化的合规性行为。”阿里巴巴集团ESG及双碳业务部总经理、阿里巴巴可持续发展管理委员会委员杨灵叶在发言中表示。
2022年8月29日,阿里巴巴正式发布了《2022阿里巴巴ESG报告》。杨灵叶表示,这份报告在阿里巴巴的位置同财报一样重要。财报展现的是企业的经营情况和业务健康度,ESG报告则展现的是企业价值感。她提到,“这份报告也是阿里巴巴首次面向公众比较系统性地展现阿里在环境、社会价值及公司治理上的思考和进展。”
“企业应提升整体意识,将ESG上升为管理层指标;其次应明确ESG的内容。”沈双波表示。
据中诚信绿金统计,截至2022年6月10日,A股和港股上市公司共计5797家,其中A股上市公司4732家。2022年A股报告披露比例为30.18%,相比去年上升2.31个百分点。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了100%披露,高碳行业的披露不足30%。
德勤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服务合伙人顾玲认为,从趋势的角度来看,可持续发展投融资正在加速发展,ESG评级体系日趋完善,ESG信息披露的强制性将越来越强。当前,ESG的议题逐渐延伸到公司治理层面,企业需要针对当下趋势和发展环境着重建立有机应对的能力。
对此,顾玲提出了几点建议,首先企业必须关注到变化和趋势,以及关注当地法律监管对披露的要求;其次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包括ESG风险的能力、相应的技术核算能力等,有机应对整体大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