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发展再度被注入政策新动能。
2月28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进一步加大“十四五”期间对中医药发展的支持力度,着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
《方案》指出,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加大投入与体制机制创新并举,统筹力量集中解决重点领域、重要环节的突出问题,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着力改善中医药发展条件,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升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与科研水平,推进中医药振兴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良此前向包括21世纪经济报道在内的记者表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是我国国家战略,近年来,相关政策的陆续出台为中医药传承创新保驾护航。2022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明确了“十四五”期间中医药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点措施,在中医药供给和资源总量、质量标准建设、医保准入、中医药创新、中医药国际化等方面做出具体发展要求。一系列的利好政策也为中医药的发展提供了稳定、规范的市场经营环境,中医药在“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基础上,奋力开创中医药产业发展的新局面。
全方位支持中医药发展
《方案》明确推进中医药振兴发展的基本原则,即增强能力,服务群众;遵循规律,发挥优势;提高质量,均衡发展;创新机制,激发活力。《方案》统筹部署了8项重点工程,包括中医药健康服务高质量发展工程、中西医协同推进工程、中医药传承创新和现代化工程、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工程(岐黄工程)、中药质量提升及产业促进工程、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中医药开放发展工程、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点工程,安排了26个建设项目。
通过《方案》实施,到2025年,优质高效中医药服务体系加快建设,中医药防病治病水平明显提升,中西医结合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中医药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高素质中医药人才队伍逐步壮大,中药质量不断提升,中医药文化大力弘扬,中医药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中医药振兴发展取得明显进展,中医药成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支撑。
《方案》指出,要强化项目实施,国务院中医药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有关成员单位要将重大工程实施纳入本单位重点工作;做好资金保障,建立持续稳定的中医药发展多元投入机制;加强监测评估,开展重大工程实施动态监测、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注重宣传解读,营造全社会关心和支持中医药发展的良好氛围。
解决中医药发展瓶颈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瑰宝,包含着珍贵的养生理念和实践经验,中医药学是我国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推动中医药的创新发展,有利于加快推进中医药的现代化、产业化。而《方案》的出台也有利于中医药产业再度开拓新局面,突破短期瓶颈。
刘良此前向记者表示,近年来,中药新药的临床试验和上市申请数量均呈现上升的趋势,一批治疗定位准、临床价值大的中药新药获批上市,满足了公众临床用药需求。
根据中医药管理基础数据库数据,2021年获批上市的中药新药达到12个,新药临床试验登记中,中药78项,比2020年增长16.4%;2022年获批上市的中药新药7个,获批临床许可36个。
刘良同时指出,中医药作为一个复杂的科学体系,在当下也面临着挑战。目前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科学原理不明、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新药源头技术创新不足,高质量中药产业引擎乏力;其次,中医药“防-诊-治”重大疾病的优化方案不足,缺乏中西医结合防治优势的循证医学证据;第三,缺乏多学科交叉的大型高端科技平台和中医药高层次中青年临床与科研人才。
中医药面临的挑战也对其发展提出三个“更需要”:一是更加需要集成应用多学科的先进技术与方法开展融合创新研究;二是更加需要以中医药为主体的多学科结合创新型人才队伍;三是更加需要国际合作,让世界学者亲自感受中医药的博大精深与科学内涵。
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生命科学发展也呈现出新态势,数字化、智能化、工程化引领中医药的发展与突破。数字化、智能化、工程化以及精准中医药个体化诊疗系统的建立,将使传统中医药取得突破发展,为世界医学和人类健康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