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6年10月卸任平安银行行长一职后,“银行老兵”邵平在2017年迎来新身份——聚量集团董事长、聚均科技董事长兼CEO。
从事金融科技创业的五年间,邵平带领团队探索金融科技在To B领域的创新,创建了服务于金融机构对公业务数字化转型的科技公司——聚均科技。
近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对邵平进行了独家专访。在中国消费互联网鼎盛时期,邵平就开始关注物联网金融与供应链金融,出任平安银行行长时,他曾多次公开提出关注实体经济对金融服务的需求,通过提供综合金融服务助力产业升级,从而带动经济发展。2020年,邵平在《中国金融》刊文《产业金融数字化的新机遇》,首次提出“产业数字金融”这一概念。他认为,产业数字金融能够解决传统供应链金融在服务下沉和风控方面的难题,通过企业底层资产的数字化,帮助金融机构建立起“主体信用+交易信用”更完备的风控体系,最终服务产业链上所有企业。
2022年,原中国银保监会印发《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监管部门首次明确提出要求银行保险机构“积极发展产业数字金融”,推进业务经营管理数字化转型。
邵平认为,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提升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和实体经济竞争力,提升金融供给侧在产业链供应链的服务能力与质效是关键;在我国,商业银行依然是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而数字化转型是提升其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与质效的核心手段。产业数字金融是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一次革命性创新,涉及观念的转变、流程的再造、能力的提升;邵平呼吁包括商业银行、科技公司、产业企业、政府监管在内的生态各方同心同向、同频共振,构建开放合作、彼此赋能、价值共生的产业数字金融生态,共同助力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21世纪》:近期政策反复强调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同时也要立足中国实际,走出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您认为新时期进一步提升我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突破口在哪里?
邵平: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中国经济的命脉,我国拥有全球产业门类最齐全、产业体系最完整的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的供给韧性深刻影响着我国经济韧性。
发展数字经济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数字化转型是提升我国实体经济竞争力和经济韧性的重要途径、必经之路,更是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与质效的核心手段。有别于美国,我国金融体系以银行类金融机构为主导,以银行贷款为主的间接融资在企业的融资结构中占比最高。因此,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一定要抓住商业银行这一主力军,通过商业银行的高质量数字化转型,带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提升。
《21世纪》: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如火如荼,热潮之下,什么才是决定高质量转型的关键?
邵平:你这个问题很重要。数字化转型带来创新发展,但创新的前提和基础是“守正”。守正,意味着要认清并遵循事物发展本质规律,要求我们首先要深刻理解数字经济以及数字化转型的内涵。
数字经济时代不同于工业经济时代,有着万物互联、VUCA(即易变性、不确定性、复杂性、模糊性)、生态融合、价值共生、数据驱动等新特点,其中,“生态融合”是核心,越融合、越彼此赋能,价值创造就越大。因此,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绝非局部的小修小补,而是将数据融入全流程、重塑价值创造模式的过程,涉及战略理念、经营模式、组织架构等各方面调整,是一项系统、全面、长期的工作。商业银行高质量的数字化转型虽然有赖于信息化的基础,但千万不能与信息化逻辑简单地画上等号。
“坚持问题导向”也是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一个重要原则。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要以问题为中心,要明确数字化转型的目的,而非为了数字化而数字化。实体经济是国之大者,其中,产业链供应链的高质量发展又是实体经济的关键。但产业链供应链金融供给不均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作为稳链强链补链的主力军、生力军,产业链供应链上中小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仍然没有得到系统性解决,因此通过数字化转型,进一步甚至是系统性解决上述关键问题,就是商业银行高质量数字化转型的核心目的。
《21世纪》:2020年,你在业界首次提出,数字经济时代产业金融服务应进入3.0阶段,即“产业数字金融”阶段。如何理解“产业数字金融”与商业银行对公业务数字化转型的关系?相较于大家熟知的供应链金融,产业数字金融有哪些特点?
邵平:产业数字金融是顺应数字经济时代规律的创新,通过商业银行产业金融服务的数字化转型,系统性解决产业链供应链上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服务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我认为产业数字金融既是商业银行对公业务数字化转型的核心路径,同时也是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金融体系的重要一环。
产业金融的发展迄今为止经历了三个阶段。
产业金融1.0阶段,业务流程集中于线下,银行通过人工授信、“点对点”服务于具备较强主体信用的企业,服务对象单一,企业融资效率低。产业金融2.0阶段基于信息化,供应链金融服务产业链核心企业及其确权增信的上下游企业,但其在数据质量、风险管控、服务均衡性、充分性上存在局限。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扶持主要依托政策性业务,虽然短期内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存在利率倒挂、“垒小户”等现象,模式难以持续、“后遗症”不容忽视。服务实体经济本来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但对政策性贷款的简单化、机械化执行却可能带来严重的风险隐患。根本性地提升商业银行服务中小企业的能力,应采取市场化手段破局,即通过数字化转型创新风控理念、重塑服务流程、切实提升商业银行产业金融的经营管理能力。
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特别是产业互联网的蓬勃发展,意味着商业银行以市场化的手段提升服务中小企业能力的时机成熟了——产业金融迎来“产业数字金融”的3.0阶段。产业数字金融是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一次革命性创新,涉及观念的转变、流程的再造、能力的提升。产业数字金融通过数字技术的集成创新应用,针对不同产业链供应链特点,构建数字化的闭环交易场景,收集和分析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四流”数据,对交易项下的货物、应收、预付账款或其他权益进行动态监控,确保交易关系和底层资产的真实性,揭示交易信用,形成“主体信用+交易信用”更完备的风控体系,实现对产业链上企业资产(特别是中小企业资产)和交易背景的看得清、摸得透、信得过、管得住,使金融机构“以数为媒”“走进产业链看产业链”,并有效地节省资金成本、风险成本、运营成本,从而系统性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提升产业端金融供给的充分性、均衡性。
《21世纪》:作为科技公司企业家,你在服务银行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有什么理解并获得什么启示?
邵平:近两年政策密集出台,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正式提上日程,并成为新一轮金融科技发展的主线,可以看到当下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热情高涨,但同时也面临着不同程度的资金、人才方面的挑战。
今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也是稳信心、保增长的经济复苏之年,通过各项数据,我们可以看到经济向好趋势明显,复苏势头强劲,对于信贷支持的需求更大。与此同时,党中央进一步确立“数字经济”的战略航向,数字化转型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党中央对于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和对当前形势的研判,均为我们所做的产业数字金融事业按下了确认键,振奋了我们的精神,坚定了我们的信心,也给我们的工作指明了进一步的方向。我们将积极行动、奋发有为,通过赋能金融机构高质量数字化转型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支持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